第一百九十三章(第2/3页)

万没想到公子弼会说出这番话,匡斌瞠目结舌,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应对。

“我有一事委托相国。”公子弼话锋一转,收起冷嘲热讽,清俊的脸上浮现笑意,眼底却是一片冰冷。

“公子请讲,臣必竭尽所能。”匡斌肃然神情,正色回道。

“晋,楚,越,三国大军齐出,立国君大纛。”公子弼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字字句句无比清晰,“齐出兵,立我战旗,未免矮人一头。”

匡斌深吸一口气,猜出公子弼言下之意,不由得心头一凛。

“父君沉疴在身,无法处理国事,也不能再出征。为国计,理应禅位。”

话音落地,殿内陷入寂静。

灯芯突然发出爆响,火光跳跃,牵引落在屏风上的暗影,不断扭曲拉长。

公子弼凝视匡斌,后者别无选择,唯有俯身道:“公子所虑甚是。臣为相,责无旁贷,愿助公子一臂之力。”

“善。”

齐国权位更迭,就此一锤定音。

翌日朝会,久未露面的齐侯出现在大殿内。

礼乐声刚刚结束,齐相匡斌即率百官请命,迫齐侯退位,禅让公子弼。

齐侯面庞枯瘦,原本高大的身躯变得佝偻,委顿在宝座上,整个人精神萎靡,瘦骨嶙峋。

他在上朝之前服过汤药,有助他振作起精神。

可惜重病在身,汤药治标不治本,他很难继续支撑,只能虚弱地抬起手,指了指摆在面前的君印,沙哑道:“寡人久病,无力治国,传位公子弼。”

“君上英明!”

群臣俯身下拜,声音回荡在殿内,落入齐侯耳中,却像是隔着一层水帘,破碎失真。

不理会氏族的表演,齐侯颤颤巍巍站起身,由侍人搀扶着离开宝座,一步一步走下台阶,穿过金碧辉煌的大殿,直至走出殿门,再也没有回头。

公子弼目送齐侯的背影,旋即握住君印,召众人起身。

“起。”

“谢君上。”

氏族们陆续起身,分别归入左右两班。

公子弼来到国君宝座前,振袖落座。

青袍阔袖,腰缠玉带。

头上一顶玉冠,冠缨垂落肩头,愈显面如冠玉,俊逸非凡。

正式手握君印,赵弼下达第一道旨意:“齐楚结历城之盟,今楚晋国战,楚侯遣使递送国书,邀齐相助。晋侯狼贪虎视,有移天换日之心,晋臣咆哮王宫,天子不能辖制。楚若败,晋越有盟,齐不能独善其身。为国计,寡人旨意,集结三军,兵出丘吕城。并召集附庸国军,借道瀍、淆两国,伐晋。”

“遵旨。”

氏族们早有准备,听到新君旨意,无一人提出异议,集体叠手下拜,恭领君命。

至此,四大诸侯国全部完成权力更迭。

四国大军集结,天下目光汇聚到晋、楚两国交界,一场大战即将正式拉开序幕。

彼时,晋国大军日夜兼程,比预期提前两日抵达临桓城。

大军抵达时,正逢日暮时分。

日轮开始下沉,半掩于地平线。

晚霞漫天,入目一片火红,近似泼洒的血色。

临桓城座落在东出要道,城内防守严密,刁斗森严。

城外要塞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堡垒延伸至整条边界线。其中两座被楚军焚毁,来不及修葺,只能放弃驻军,沦为一片废墟。

临桓城头旗帜林立,十步一岗,五步一哨。

轮守的鼓声响起,一队甲士登上女墙,就见本该休息的同袍仍站在原地,一个个驻足眺望,看着远处目不转睛。

众人心生好奇,下意识加快脚步,与前者并肩而立。

“在看什么?”

“那里!”

顺着同袍手指的方向,甲士抬头望去,就见地平线处涌出黑潮,数不清的旗帜在风中飘扬,被夕阳晕染,覆上醒目的暗红。

呜——

号角声传来,亘古苍凉。

甲士侧耳细听,极目张望,终于看到闯出夕阳余晖的战车,望见奔驰的战马,捕捉到撕扯在风中的图腾旗。

“君上,是君上!”

“君上来了!”

欢呼声响彻城头,瞬间连成一片。

县大夫田方正在东城墙巡视,听人禀报,脚步匆匆来至西面。望见行近的大军,激动之情难以抑制,亲自敲响战鼓,应和大军的号角。

鼓声隆隆,号角阵阵。

大军距离城池更近,十余黑骑率先驰出,至城下叫门。

“君上驾临,开城门!”

伴随着黑骑的声音,城门后的绞盘开始转动,门栓被移开,厚重的城门缓慢向内开启。

奔雷声越来越近,国君玄车一马当先,悍然闯入众人眼帘。

临桓城是晋边要地,国人世代驻守。城内男女老少俱能开弓上马,可谓全民皆兵。

他们中的部分曾跟随壬章奔向肃州,闯入宫廷驱逐晋幽公,亲眼见证林珩登上君位,在城外立起巨石,铭刻国人所为乃是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