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调整(第3/4页)

祝缨笑不可遏:“你照着这个写个公文,你发文,我拨钱粮。告辞。”

……———

次日,祝缨便开始处理一些事务,都与杨静的事相仿。

下午的时候又抽空去了一趟温岳的营地,看了一回北地的子弟。

到得晚间,赵苏等人如约而至。

虽然他们都是祝缨引入朝堂的,但祝缨并不要求他们每天都到自己家里来报到,他们也各有各的事要做。现在祝缨有事相召,他们都猜祝缨是有安排了。

赵苏与赵振在赴约之前心中是有猜测的,施鲲死了,朝上面临一次洗牌。施鲲没了,最大的影响不是子孙丁忧空缺,而是一大群人没了头领、没了指导与庇佑,会产生变数。

两人一到祝府,发现到的人非常的少,且都是“老资格”,就知道自己猜得不错。颇觉重责在肩,又升出指点江山的豪情来!曾几何时!他们不过是被蔑称为烟瘴之地的小蛮子,现在居然真的可以“指点江山”!

他们现在说的话,也可以通过祝缨,反映朝廷的策略上了。

赵苏先说:“义父召我们来,可是为了施相公的事?他一走,朝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岂料祝缨却说:“那倒不是。”

“诶?”

祝缨问道:“蔡义真这个人,你们知道多少?”

赵振道:“不多,仿佛是同乡。”

赵苏补充道:“因他是南人,所以多看顾一二。曾见过,但也不见特别精明。寻常普通一官员。”

祝缨这才说了蔡义真的事情,然后让苏喆介绍。苏喆道:“去会馆看了,是他家娘子的一个心腹婆子来的,说是受了冤屈。我仔细问了,是他没争过人。手没别人黑,劲儿没别人大。看她的样子,好像有所隐瞒,我明天再去找她仔细问问。”

赵苏叹道:“这些人,怎么能与义父亲自带出来的人相比呢?可是要用人,就难免良莠不齐。”

赵振道:“这卓珏也是,好没计较,怎么能不先问一问呢?他就光顾着‘同乡’,一听‘南人’必要引为助力。”

赵苏又小心地说:“可是,也不能全管不管,多少南人都看着呢。义父?”

祝缨对苏喆道:“明天你继续去会馆。”

“是。”

祝缨对赵振说:“卓珏也不是全没道理,同乡互助,本是常见。南人仕途本就比别处坎坷一些,也不怪他上心。只是一件事做得久了,就容易化繁琐为简,不讲究。这是大忌。你们都要引以为戒,他那里,我来讲,你们自己也要警醒。”

“是。”

祝缨又说起了冼敬:“以前多好的一个人呐,如今成什么样子了?我可不想当冼敬。你们也不要做冼敬,最终为人挟裹,也不知道是在做丞相还是在服苦役。”

二人悚然称是。

祝缨道:“话说回来,并不是要摒弃南士,而是要先发现隐患,要有‘家法’,明白么?”

“是。”

祝缨微笑:“很好。”

眼下她自己也算是有了一伙小小的“南党”,随着人数越来越多、摊子越来越大,也需要有一个“规范”来约束一下所有人了。她是他们的领头人,对他们算有“知遇之恩”“提携之恩”,他们也聚拢在她的身边,轻易不能背叛她。

然后呢?

到后来再拢这一批人的时候,她是有意把标准放得宽了一点的。即,这些人可以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有缺点,才会有需求,需求庇护。同时也是不得不如此,自己又不是管着吏部的,没办法细考察。

萝卜快了不洗泥。

她以前也没有拢过这么大一批“党羽”,不得不走一步看三步,慢慢地调整。

蔡义真的事情给她提了个醒,南士愿意投奔她,不代表这些人品德一定很高尚的。整个朝廷里,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遇到了诱惑,踩过线是很平常的事情,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他们奔她未尝没有利益的考量。

重利,就容易不讲义。

之前让赵苏摸一摸南士们的底,主要是能力、政绩,而卓珏则是把“南士互助”写在了脸上。

现在,祝缨要重新调整一下布局。

她需要一批“信得过”的人,对“党羽”进行一个“监督”。赵苏、赵振、苏喆,都是这她选中的人。

赵苏主要管摸查各人的能力,赵振、苏喆则是要留意品德、不法之事。

苏喆问道:“那,卓郎君呢?”

祝缨道:“他还干他该干的事,又不是不管南士了。”

三人也都放下心来,笑道:“他干这个就不错,只是确实‘化繁为简’得有些过了。小心些,还是不错的。”

…………

次日休沐日,祝缨带着路丹青等人去挑马,又让卓珏作陪。

卓珏这几日也正着急,不知道祝缨是个什么意思,看着路丹青试马,说了一句:“那马有些高了,她须换个矮些的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