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攒人(第3/4页)

“是。”

陈放劲头很足,他将书生袍都压到了箱底,让小厮翻出些方便的衣服来。小厮道:“郎君,还是我来吧,您歇会儿,天天在外面走,要累坏了。一会儿烧热汤来,烫烫脚,我给您捏捏、解解乏……”

主仆二人正说话,门被叩响了。小厮跑去开门,却见是金良。

陈放也叫一声:“金将军,”将金良往里让,“行李杂乱,请您见谅。”

金良道:“不碍的,郎君只管忙,我只说几句话就走。”

陈放忙问何事,金良道:“呃,是三郎的事。他如今也忙,我一个粗人,帮不上别的什么忙,请郎君千万为他分忧。他少年时多么有气性的一个人,不肯服输、不肯低头的,到了北地竟也要小心谨慎。”

金良与祝缨一番谈话,让他忧心不已,这些倒霉官儿还不能治罪,忒窝囊了。他明白道理,却又为祝缨憋屈。想陈放是前丞相的孙子、孙女婿,本地别驾又是他岳父家的人,便私下来寻陈放,说了自己的担忧。

陈放只觉得金良一把年纪还是单纯可爱,旗杆上还挂着俩呢,祝叔父的气性什么时候也没改啊。不过对自己人不亮尖牙利爪罢了。

他极礼貌地道:“您说的是,我们自当为叔父分忧。”

金良搓了搓手:“好、好,那、那我就不打扰了。”

陈放将这位可爱的老人送出门去,回房来见小厮在吐舌头,轻斥道:“你那是什么鬼样子?”

小厮低头闷笑。

……

陈放与苏喆等人次日又被派了出去,到乡间转悠。他观察了一下所有人,见祝青君、项乐等人换了简朴的布衣,想了一下,又缩回房里也翻出一件最简单的袍子换上。

出去到乡间又走访了几日,学着祝缨的样子,到农户家里讨水喝,讨点饭吃,看人吃得如何。试着与人聊天,听他们讲故事以听取风评。

到了估计好的日子,他便马不停蹄地又赶回了行辕——本州的考试,开始了。

这一天,天公作美,风很小、太阳很好。

祝缨率众到了官学里,与阳刺史等官员碰了个面,先祭拜孔子,再宣布考试。

考试分三天。官学生早有身份验证,拿名帖直接入场。贡士有阳刺史筛选过了,也可拿名帖入场。此外还有一些本地的士子,持名帖与本地官员、士绅的保书,也可入场。

时间虽然仓促,但是北地平坦,交通比南方便利得多,通知下去之后,到场的考生着实不少。州学、县学生便有二百多人,再有十名贡士,又有数十学子,人数达到了三百。

而祝缨也只打算在其中选四十人。

先讲规则,不得作弊,糊名。

祝缨亲自坐在上面,听着外面唱名,忽然指着其中一个考生道:“带他上来。”

阳刺史问道:“大人看他与众不同么?”

祝缨笑着摇了摇头:“拿名帖来看。”

此人唱名,说是某县乡绅之子,但是祝缨看他的样子却是不像的。读得起书的人家,家境一般不会差。当然也有像她这样偷听的,以及梧州一些靠宗族周济的穷孩子。总的来说,都比较体面。

这一位样子也算端正,但是行动间略带一点局促、警惕。腰会不自觉腰一下,脖子会不自觉低下去,肩膀、两臂往内收,这是在安逸的环境中很难养成的特质。

再看他的衣着,新衣,像是士绅人家能穿得起的,但是他行动间总有点不自在,不停地在理衣服。好像很难得穿这样的衣服似的。他脚上的鞋子也是新的,走路也带点不适应。

阳刺史问道:“你是何人?”

这是一个未留须的年轻人,大声说:“晚生某县李生。”

祝缨突然问道:“你爹叫什么?”

这人马上张口:“崔五……”他猛地卡住了!

阳刺史道:“怎么会说不出自己父亲的名字来?查!谁与他同乡?!不对!你姓李?你爹怎么姓的崔?赘婿吗?”

很快便被查出,此人姓崔,乃是个替考的!

近年来,普通人出仕愈发地难了,丘一鸣从南往北跑了这一趟,祝缨再出告示,许多人心思便活络了。决心抓住这次机会。

李家是本地的乡绅,儿子却有些愚笨,但是书僮崔某机灵,便将崔某充做己子推来应考,许诺之后会给崔某放良。反正天使是使者,过不多久就回京去了,他家安心在本地做着官。完美。

哪知道祝缨闲着没事去监考,给看穿了!

下面一阵“嗡嗡”,惊叹之声扩散开了去,很快,许多人就知道这场故事。

祝缨将李某名字记下,阳刺史派差役去拘拿李某父子。

祝缨道:“继续吧。”

考生们还在陆续进场,施别驾便与陈放在一处闲聊:“祝公真是耳聪目明啊!”

陈放低声道:“这对叔父而言可不算什么,叔父本就是大理寺出身,祖父在世的时候曾亲眼见过,他只往地上看了一眼,便能抓到凶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