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真词》的律度和词法(第2/4页)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全词着色秾酣,上片全以美景示柔情。“桃溪”暗用刘晨、阮肇入天台山于桃溪边逢仙之事,表达与情人轻易分手的追悔之情。“秋藕”就眼前秋景寄兴,又暗含“拗莲作寸丝难绝”(温庭筠《达摩支曲》)之意。“赤栏”与“黄叶”的着色则以春季与秋季的典型色彩,写出人心上的温凉,因此写景媚秀而情意却沉郁缠绵。下片虽用谢朓“窗中列远岫”(《郡内高斋闲望》)和温庭筠“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但列岫冷碧无情,雁背夕阳而去,又有借以暗示关山迢递、音信渺茫之意,与上片相互辉映,显示了词人因情敷彩的本领。结尾由空阔苍茫的境界蓦然生出人在天地间宛如轻尘坠露之感。风后入江之云,一去无踪,如情人昔日的消逝,亦如自己的垂年下世。惟耿耿此情却如雨后粘在泥中的柳絮无法解脱。末句好在这一比喻不仅从形象而且从感觉上写出了厚腻之情,既不呆板,又不纤巧。全词八句四韵,用四个对仗,全体七言,格局整齐,造成了和内容相应的凝重风格。但柔厚沉挚之中又仍具流丽的风姿。类似《玉楼春》词末二句这种写情贴切深厚,而且含有某种普遍人生感触的词句,在《清真词》中不乏其例。如《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年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是他的一首著名的长调,共三阙,名为咏柳,实写送别的羁旅之感。第一叠开头两句直点本题,画出隋堤上一道笔直的柳阴。“丝丝弄碧”“拂水飘绵”写柳丝依依飘拂的情态,已见离情无限。接着由古往今来折柳送别的习俗说起,赋写了柳与送别的一般关系。第二叠回到眼前离别的酒宴上来,并代行人着想:春天水涨波暖,顺风之船疾行如箭,才一回头,送行之人便远在天北了。第三叠写别后伤情。“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暗用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的诗境,“斜阳冉冉春无极”一句写送者独自在水边凝望行者的无限惆怅,程千帆先生指出:斜阳象征时间的消逝,春无极象征空间的无边和生命的永恒,将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心灵深处引起的微妙悸动,以及这种感触中所包含的有限和无际的哲理意味,化成眼前一片斜阳和无限春色的浑然景象,具有很高的概括力〔2〕。

周邦彦最擅长的是咏物写景,这类诗里不但寄托了对于时光人生的感慨,而且浓缩了一些历史的内容,超出了一般的羁愁离情,所以意蕴较秦观、柳永深厚。除了《兰陵王》(柳)中的“斜阳冉冉春无极”以外,还有许多佳作。如《夜飞鹊》: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这一首写送别,不按一般的词上下片情、景分咏,而是选取残夜清晨送行和黄昏落日归来两段时辰分别写景。上片写河桥送人时斜月已落,烛泪滴尽,在细雨般沾衣的凉露中,散了离筵。津鼓是渡口报时的更鼓,用李端《古别离》:“月落闻津鼓”。参旗为星名,《史记·天官书正义》:“参旗九星在参西,天旗也。”打探津鼓和参旗,本是问时辰的意思,但旗鼓的字面容易引起戎事的联想,与骢马相联系,行者或许是从戎赴边的人,即使不是,也多少渲染了几分出行的豪气。下片写行人从远方归来,从“何意重经前地”一句,方才悟出上片所写的其实是昔日送别这人的回忆,遗钿不见,指当初送他的女子都已不在,河桥送别处只剩下兔葵燕麦、草迷斜径。“向残阳影与人齐”一句,真切地写出归者茕茕独立于残阳斜照的葵麦之间、形影相吊的形象。而藉草而坐,把酒酹地,极望天西的结尾也余味无穷。白日西驰,迟暮之悲自在言外。这首词或许是作者亲身的经历,但也令人联想到汉魏唐宋的古诗中常常写到的征人思妇送别的情景和行人归来后故园荒芜的场景,因而词里的内容又有了包容历史传统主题的更深意义。作者将送别选在清晨,将归来选在黄昏,这两个时段又各与少年的豪气和老年的衰飒相应,从而使世事的沧桑之感与人生的盛衰之感交织在一起,《清真词》的深厚往往由此见出。又如《齐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