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诗豪”刘禹锡(第2/3页)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选择了夜深人静时的寂寞景象以表现历史感觉上的冷落荒凉,把石头城置于沉寂的群山、回荡的潮声和朦胧的月色中,将亘古如斯的自然现象和不断变更的人事相对照,而又不拘泥于一朝一姓的兴亡,便使故国萧条的意中之景具有更为深广的概括力,形成了浑厚悲凉的意境。又如《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所勾勒的好像只是金陵城朱雀桥边巷口在夕阳斜照下的一角春景,美丽而又透着荒凉。但诗中的深意全在所取地名中见出。朱雀桥是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乌衣巷是东晋高门士族的聚居区,现在开遍野草野花,则衰败之意不言自明。末二句更出人意料地将盛衰之感寄托在飞燕的去向上,诗人抓住燕子爱栖息旧巢的特点,暗示出王谢堂已变成寻常百姓家,这一今昔对比便包含了人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刘禹锡善于向当代民歌学习,创作了许多声情并茂便于歌唱的七言绝句。盛唐诗不少可以入乐,但诗人们主要是向汉魏六朝古乐府学习,只有少数诗人用西域和凉州传来的新声写歌词。中唐以后向当代民歌学习的风气才流行起来。刘禹锡妙解音律,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并能运用地方民歌的曲调创作新词,其中最主要的是《竹枝词》、《杨柳枝词》、《踏歌词》、《浪淘沙》等。

刘禹锡在《竹枝词九首》的序言里说:他在夔州时,当地人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合节拍,歌者扬袖而舞,声音宏大响亮,末章声调高亢激扬。可见竹枝词本是巴东民歌,经刘禹锡采录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富有民歌特色的一种诗体。刘禹锡今存十一首竹枝词的内容大多是夔州风土习俗(《新唐书·刘禹锡传》和《乐府诗集》都说作于刘贬在朗州司马时,有误),如: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红花绿水渲染出蜀地明媚的春色,也象征着热烈的爱意和似水的柔情,因而托物起兴,吐露出少女对郎情易衰的忧虑和漾在心头的淡愁,就很自然了。诗以明朗自然的格调描写少女微妙复杂的心理,写景抒情无不明艳动人。又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用“情”、“晴”的双关谐音表达少女捉摸不定郎君是否有意的心情,境界开阔爽朗,而情思却缠绵细腻。又如: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满山桃李、云间烟火,勾画出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山乡春色,又捕捉住少数民族男女佩饰的特点,便绘出了一幅地方色彩鲜明的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刘禹锡这类诗不仅局限于描绘风土人情,还用它刺时寄慨。如: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写人间波澜的凶险更胜于峡水,这就以明快精警的比喻道出了诗人在政治生涯中对世态人情的痛切体验,也概括了封建政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浪淘沙》是唐代教坊曲名,后来发展成词牌名。刘禹锡用此曲调写了不少七绝。如: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江边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

以轻快婉转的民歌风调描写清晨江边女子淘金的壮美景色,却又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这种劳动本身所反映的社会不合理的现实。又如: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也是就浪淘沙的曲名着想,联系自己的政治遭际,以恶浪比深险的谗言,以沉沙比被贬的命运,淘沙见金比喻正直清白的品格历经磨难之后,终将闪射出光辉。比喻的贴切使这类诗具有格言的艺术感染力。

刘禹锡诗中本有浅俚的倾向,后期又与白居易唱和,也不能不受浅俗诗风的影响,但他的诗仍然浅而能深,境界较高。如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3〕,

到乡翻似烂柯人〔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人在贬谪二十三年之后,终于得返洛阳,故人已尽,恍若隔世。自己有如沉舟和病木,面对过往的千帆和春天的万木,感慨是很深的。“沉舟”一联从自然现象中抽绎出生动的形象对比,以显露的语言说明了新旧更替的某种规律性,富有哲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