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湖中之屋──重返印度(第13/13页)

帕里托希决意要坚持下去,一定要让这次成功。他说,他预感会赚笔钱。不过,带我去见帕里托希、跟我们一起坐在房间里的他的那位堂亲倒没那么乐观。帕里托希的脾气会碍事;他会跟人起口角,或者会发生什么枝节;最后他会像每次一样又回到原点。我们经过市场附近的拥挤街道走回郊区火车站时,我一路听着这位堂亲的话,心情变坏,想着住在空荡荡房间里的英俊编剧。现在,过了五个月,我想知道结果如何。

我无须跑一趟路去见帕里托希——不必挤郊区火车,不必坐出租车在孟买高速公路的褐色废气里受苦。他到旅馆来跟我喝咖啡。他很忙,有事得办,忙碌带给他的愉快全写在脸上,过去的愤怒有一部分已经平息。

他已经写出剧本,制片人也找到了投资方。他们已经开始拍摄,也让片商看了前面的一些毛片。片商已经买下了片子。投资方几乎转眼就要获利,他还投资要拍另一部片子——帕里托希满脑子都是点子。帕里托希已经拿到了第一部电影的编剧费,数目可观;他已经在较好的地段买了较大的公寓。五个月之间,他的运道翻了一番,这是在钞票多、有活力、脏兮兮的孟买实现得了的事,这是为什么大家总要到这里来。

他可以从第二部电影中得到较大的利润分配。帕里托希说,相较之下,这部片子是为了自己。让他有钱买公寓的第一部是商业片、大众电影——不过,他不是用这些字眼来批评自己的作品的:他只是在描写某一类电影。

剧情是什么?我在他的小房间见他时,他脑中想来想去的是什么故事、什么角色?他运用的是什么材料?电影故事发生在一个孟买贫民窟,这个城市许许多多的贫民窟之一。男主角是住在贫民窟的年轻人,他前途看好,却被一个帮派分子带坏了。这也是商业电影,但内容有话题性,剧情够力量。(而且像许多虚构作品一样,创作者也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困境投射到其中。)

帕里托希说,他们拍这部片子必须自己搭建一个贫民窟。由于法律上的因素,他们不能到真实的贫民窟去拍外景。他们到几个实地拍照片,搭建了一个可以说是混合式的孟买贫民窟。拍摄期间,他们都住在这布景中的几间小屋里。就在前一天,帕里托希说,他们开始拆除这个住了好几个礼拜的假贫民窟。他相当难过。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至一九九○年二月

印度旁遮普邦城市,是前往詹木和克什米尔邦(Jammu and Kashmir)与喜马拉雅山深山的联络城市。

印度北部城市,是由克什米尔谷地进入印度河平原的重要口岸。巴尼哈尔在克什米尔语中的意思是“暴风雪”。

印属克什米尔首府,著名的避暑胜地。

沙特阿拉伯中西部海港,位于麦加城以西红海东岸,为沙特阿拉伯的商业重镇和最大的港口,也是赴麦加朝圣的进口港。

什叶派穆斯林的宗教称号,意为“神的标志”,指已经达到什叶派高等教育第三级的神职人员,被公认为权威学者(穆智台希德),年龄须在四十岁以上。

伊斯兰历新年的第一个月,也是一种宗教庆典之名,什叶派穆斯林会在这个月举行宗教仪式,以纪念穆罕默德外孙侯赛因之死。在列队行进的过程中,信徒们会捶胸或抽打自己。

克什米尔城市,距离斯利那加不远,海拔2740米,是从克什米尔谷地进入拉达克的最后一个主要城镇。

克什米尔东部地区,范围包括喜马拉雅山的拉达克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