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追求浪漫传奇的人(第2/8页)

我们坐在簇新但空空洞洞的壁炉前,一面享受头顶那台电扇吹出的阵阵凉风,一面啜饮着可口可乐。

“那个比哈尔①男孩是个笨蛋。”房东马辛德拉太太一开口,就为她家司机的驾驶技术向我们致歉。

这个印度女人身材丰腴,看起来相当年轻,两只眼睛睁得又大又圆。她懂得的英文不多。每次找不到恰当的字眼,她就会咯咯一笑,然后把视线从你身上转移到别处去。她会说一声“嗯”,伸出右手托住下巴,眼神一下子变得空茫起来。

房子是新的。楼下弥漫着混凝土和油漆的味道。房间还没装潢好,家具不多,显得空荡荡冷清清的。整个屋子四处摆着电风扇。浴室的设备全都是从德国进口的,非常罕见,非常昂贵。“我喜欢外国货,”马辛德拉太太说,“简直爱死了。”

她对我们带来的那几只皮箱以及里面装着的东西格外感兴趣。她忍不住伸出手来,摩搓着我们的皮箱,脸上流露出无比虔敬和喜悦的神情。

“哎,我爱死外国货了。”

她眼睛睁大,带着三分畏惧七分仰慕的神情告诉我们,她老公可是一位承包商哦。他可是白手起家,辛辛苦苦打拼才有今天。他长年在外,白天在丛林中奔波干活,晚上睡在帐篷里。她留在城里,帮他照顾家庭,让他无后顾之忧。

“一个月三千卢比家用钱。这年头的物价!三千卢比怎够用啊,简直是开玩笑。”

她并不是向我们炫耀。她出身一个纯朴家庭。她接纳她的新财富,一如她接受以往的贫穷。她虚心学习,求好心切。她渴望获得我们这两个外国人的赞许。她家窗帘的颜色,我们还喜欢吗?墙壁的颜色呢?瞧,那边的灯座可是进口的,从日本进口的。屋子里每一样东西都是进口的东西,除了(走进饭厅吃午餐时,她悄悄告诉我们)那台黄铜制的温热器。

她陪我们坐在餐桌旁,伸手托住下巴。她不吃午饭,只管睁着眼睛怔怔地瞅着我们的盘子。每次目光接触时,她就咧开嘴巴微微一笑。这可是她第一次经营民宿呢。说着,她咯咯笑起来。以前她从不曾接待临时房客,因此,如果她把我们当自己的小孩看待,我们千万不要责怪她。

她的几个儿子回家了。十几岁的小伙子,个头长得挺高,但神态却很冷漠,不像他们的母亲那么热诚。一走进饭厅,兄弟们就在餐桌旁坐下来。马辛德拉太太拿过一把汤匙,把菜肴舀到儿子们的盘子里,接着也帮我们舀一些。

她扑哧一笑,瞅了瞅大儿子,对我们说:

“我希望他讨个外国老婆。”

儿子没有回应。

我们谈起德里的天气和最近这一波热浪。

“我们才不怕热浪呢,”男孩说,“我们的卧室都装有空调。”

马辛德拉太太望了我们一眼,促狭地笑了笑。

那天下午,她坚持带我们出门走一趟,到城里买点东西。她想给楼下那个房间买几幅窗帘。我们说,她刚才带我们看的那个房间,里头的窗帘可都是簇新的,看起来挺高雅挺精致的。她说,不,不,我们太客气了。今天下午她一定要买几幅新窗帘,她希望我们充当她的外国顾问。

于是,我们开车回到市中心。一路上,马辛德拉太太不时伸出手来,指着车窗外那一座座矗立在德里城中的纪念碑,叫我们观看:胡马云②陵寝、印度门和拉什特拉帕提·巴凡纪念碑。

“新德里,新德里!”马辛德拉太太幽幽叹息起来,“印度的首都。”

我们从一家商店逛到另一家,也不知逛了多久。越走越疲累,我还得打起精神,有一句没一句跟马辛德拉太太闲扯。“瞧!”我伸出手臂,指着店里摆着的那一堆花哨的、鞋尖高高翘起的东方式绣花拖鞋,对马辛德拉太太的儿子说:“瞧,这些鞋子多可爱。”

“太俗了!我们不穿这种鞋子。”

这几家铺子的店员都认得马辛德拉太太。一走进店门她就向大伙打招呼,亲切得不得了。店员们赶紧搬来椅子。她坐下来,一边伸手摩挲着布料,一边跟店里的人寒暄闲谈。一卷又一卷窗帘布摊开来,展现在马辛德拉太太眼前。她不动声色,只管笑眯眯看着,然后笑眯眯站起身来,走出店门。她的举止非常优雅自信。她光看不买,店员们也不会生气。她心里早就有个谱,知道自己需要哪一种窗帘。逛了半天,她终于找到她想要的布料。

那天傍晚,马辛德拉太太带我们参观她家的壁炉。那是她老公亲手设计的,形状不规则,挺花哨的。石栏上的凹洞(用来装置电灯)模样也很花哨,同样出自她丈夫的手笔。

“瞧!多么现代啊!我们家的装潢和摆设全都是现代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