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一 · 槐 西 杂 志 一(第6/45页)

程邈隶书:相传程邈首行将篆书改革为隶书,为行书、楷书、草书等发展奠定了基础。

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被认为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孔安国《论语注》:孔安国,字子国,孔子十一代孙,生卒年月不详,西汉经学家。所撰《论语训解》,是迄今尚存最古老的《论语》注本,也是儒家经典中“行于世”的最早注本。

何晏《论语集解》:何晏(?—249),字平叔,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论语集解》,由何晏等五人集体编撰而成,集汉魏诸多《论语》注解于一书的官方“论语学”作品。

陈抟(871—989):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隐士。

刘向、刘歆: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刘歆(前50—23),字子骏,西汉末年人,刘向之子。

《洪范》:《尚书》的篇名,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国家施政大法的文字材料。

大刘及顾氏:大刘,刘焯(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与刘炫并称“二刘”。顾氏,顾彪,生平不详。

北齐卢辩《大戴礼注》:《礼记》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典籍,礼学名家戴德、戴圣的传本就是大、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只在戴德门下流传,郑玄以后,《大戴礼记》逐渐被人遗弃,到北周卢辩作注的时候,只剩下三十三篇。卢辩,北周时人。据《周书·卢辨传》云:“卢辩字景宣,范阳涿人。累世儒学。”“辩少好学,博通经籍,举秀才,为太学博士。以大戴礼未有解诂,辩乃注之。”

郑康成:郑玄(127—200),字康成,汉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自小勤奋好学,通音律,擅琴瑟,13岁能诵五经,有“神童”之称。郑玄是中国古代影响很大的经学大师,他的学术成就被后学叫做“郑学”。由郑玄注释的《诗经》、《周礼》、《仪礼》、《礼记》颇为后人重视。

《易纬·乾凿度》:《易纬》一书编定于西汉末。包括《乾凿度》、《乾坤凿度》、《稽览图》、《辨终备》、《通卦验》、《乾元序制记》、《是类谋》、《坤灵图》等八种。相对来说,《乾凿度》是比较完备的谶纬文献之一,也是谶纬文献中颇为精致且极富生命力的部分。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撰。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

译文

石头中有事物的图像,这种情况常常能够见到。姜绍书《韵石轩笔记》中说,见过一块石头,上面有太极图的纹样。这还是石头纹理呈螺旋形,偶然分为黑白两色而已。颜介子曾经见过一块英德产的石砚,上面有白色纹理,呈现为“山高月小”四个字,笔画分明;白色纹路一直透入石砚背后,隐隐约约还像字的反面,只是模糊不清,点折撇捺不很分明而已。仔细地察看,这几个字并非镶嵌也非雕刻,更不是染上去的,真是天然生成。这不是更奇异吗!山岭和大地是共存的,石头与山岭也是共存的,难道是开天辟地的时候,就预先知道有程邈的隶书吗?就预先知道有苏东坡的《赤壁赋》吗?即使是说山岭孕育这块石砚,时代是在宋以后,那么又是谁模仿了程邈的隶书?又是谁题了苏东坡《赤壁赋》中的字句?但是天然物象的巧妙,确实是无所不有,精华汇集,自成文章,不是常理所能解释的。

世间流传的河图洛书,出现在北宋,唐以前没有出现过。河图上有黑白圆圈五十五个,洛书上有黑白圆圈四十五个。据孔安国《论语注》说,河图就是八卦。孔安国《论语注》已经失传,这里引用的是何晏《论语集解》一书中曾引用过的条目。这么说,孔氏之门本来没有这种五十五点的河图,陈抟又从何处得到呢?至于洛书,既然叫做书,应当有文字,却也是四十五个圈,和河图相同,这应该称为洛图,不能称为洛书。《系辞》又怎能偏偏称为书呢?刘向、刘歆、班固等人都说洛书有文字,孔颖达《尚书正义》还详细地记载了洛书的字数。《洪范》“初一曰五行”一章的注疏说,《五行志》全文记载了这一章,说这六十五字都是洛书本来的文字。估计上天的言语简单扼要,一定没有次序的数目。“初一曰”等二十七字,是大禹加上去的;“其敬用农用”等十八字,大刘和顾氏认为龟背先有,共三十八字,小刘认为“敬用”等话都是大禹所解释的,龟文只有二十字。虽然说的字数不同,但完全可以看出,从汉代至唐代,洛书没有黑白点的伪图形。看到这个石砚,知道石头的纹理形成文字,是确凿可信的,不能偏信卢辩晚出的说法。明堂九室法龟文,首先出于北齐卢辨的《大戴礼注》。朱子以为是郑康成的说法,是偶然记错了。就以为太乙九宫真是大禹神所传授的。现在的术士所用的洛书,是太乙行九宫法,出于《易纬·乾凿度》,也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太乙家,当时本来就不叫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