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2/10页)

望着这位坐在躺椅上的女子,我觉得我应该进行“写实”,不是。说写她,而是写她的读书活动,即不论我写什么,我都应想到那是她阅读的东西_

现在我看见那只蝴蝶落在她书上,我要考虑到那只蝴蝶来写实,比如描写一桩骇人听闻的罪行,把它写得与这只轻盈的蝴蝶有些相似。

我也可以想着某个惨无人道的罪恶场面来对这只蝴蝶进行描写,把蝴蝶写成某种可怕的东西。

故事大纲。

两位作家居住在同一山谷的两面山坡上,他们的别墅遥遥相望,他们之间也相互观察。一位习惯上午写作,一位习惯下午写作。每天上午与下午,不写作的那位作家便把望远镜对准写作的那位作家。

他们之中一位作家多产,另一位作家则陷入苦闷。苦闷的作家观察多产的作家,见他写了一页又一页,他的手稿变成厚厚的一沓。“他的书很快写完了,一定是本畅销小说。”苦闷的作家不无忌妒地气愤地想道。虽然他认为这多产的作家不过是个心灵手巧的匠人,善于迎合读者的爱好写些系列小说,但他掩饰不了他对这位善于系统表现自己的作家怀有强烈的羡慕心情。啊,何止是羡慕,还有赞赏,真心实意的赞赏,因为这位尽力写作的作家在与读者的交流中,不仅克服了自己性格中的内向性,而且把读者期望从他那里得到的东西慷慨地给了读者。苦闷的作家要做到多产的作家这样,谁知要付出多大代价啊。他希望把这位多产的作家作为自己的楷模,现在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变成与这位多产作家一样的人。

多产的作家观察苦闷的作家,见他坐在写字台前啃手指,挠头皮,撕稿纸,一会起来去厨房里烧咖啡、沏茶或菊花晶,一会又拿起莎尔德林[①]的诗集来看(很清楚,莎尔德林与他要写的小说毫无关系)。他把已经写完的一页誊清,然后又一行行地杠掉。他先打电话给洗染店(事先已约定,他那条蓝裤子星期四以后才能洗好),然后又做了些现在无用、将来也许有用的笔记,再去查百科全书中的塔斯马尼亚[②]词条(很清楚,在他写下的那几页笔记中并未提到塔斯马尼亚),最后撕毁了两负笔记,并放听一张拉威尔[③]的乐曲。这位多产的作家从来不喜欢那位苦闷作家的作品,读他的作品时仿佛眼看就要抓住关键的东西了却老是抓不住那关键的东西,让人老是放不下心。但是,现在望着他写作,觉得这个人正在与某种说不清的东西斗争,说不清是一团乱麻还是一条不知去向的道路。有时他觉得这个人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因此对他赞赏不已。啊,何止赞赏,还有忌妒,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创作与这个苦闷作家的追求相比,简直太渺小、太浮浅了。

在谷底的一幢别墅阳台上,一位年轻的女子边晒太阳边看书。那两位作家都用望远镜观察她。“她多么专心看书,仿佛连呼吸都忘记了,”苦闷的作家心里想道,“她翻页时的动作多么投入啊!她念的书一定像多产作家写的那种小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多产的作家则在心里想道:“她多么专心读书,几乎完全沉浸在深思之中,仿佛发现了什么神奇的真理!她念的书一定像苦闷作家写的。那种小说,充满深奥的含义!”;

苦闷作家的最大愿望是,希望他的作品能像这位女读者阅读。的那本书一样受到读者欢迎,于是他开始以他想像的多产作家的,写作方式着手写一本小说;而多产作家的最大愿望是,希望他的作品能像这位年轻女子阅读的那本书一样受到读者的青睐,于是他开始以他想像的苦闷作家的写作方式着手写一本小说。

这位年轻女子先后遇见这两位作家。他们都对她说,希望她能读读他们刚刚完成的小说。

年轻女子收到两份手稿。几天之后她出人意料地邀请两位作家同来做客。“你们在开什么玩笑?”她说,“你们送给我的是同一本小说的两份抄件!”

或者:

年轻女子将两份手稿弄混了,把苦闷作家按照多产作家的方式写成的小说退还给了多产作家,把多产作家按照苦闷作家的方式写成的小说退还给了苦闷作家。他们看到别人模仿他们的作品,双双感到极大气愤,于是重新按照自己的写作方式创作。

或者:

一阵风吹乱了两份手稿。女读者把它们收拢并混在一起,变成一部完美无缺的小说,变成多产作家与苦闷作家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小说。评论家们简直不知道应把这本小说归于谁的名下。

或者:

年轻女子一直是多产作家的热心读者,厌恶苦闷作家。她读字多产作家的新作后,认为这是一篇毫无价值的作品,因此得出结论说,多产作家以前写的东西都没有价值。与此相反,现在她回想起苦闷作家以前的作品,认为那些作品写得都很好,急不可待地要看他的新作。但是当她看到他的新作并非像她期待的那样时,便把他也抛到一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