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巴黎——意大利——巴黎(1847—1852) 西方小品(第7/8页)

眼前分手时,我只想对你们讲几句临别的话,青年时期的朋友们。

当一切均已埋葬,甚至那些叫嚣(它们一部分是我引起的,一部分是不招自来的)也已在我耳边沉寂,人们都已各自回家的时候,我抬头向四周眺望,除了孩子,没有一个亲人还活着。我在陌生人中间徘徊,我仔细端详他们,但我不再想在他们中间寻找自己的朋友,我习惯了——不是习惯了孤独,而是习惯了没有友谊的生活。

确实,有时我觉得心里还有一些感触,一些话,我不能不讲,它们对许多人是有益的,至少能给听到的人带来欢乐,我感到惋惜,我只能把它们埋在心中,让它们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消失在望不到底的空旷的远方……但这一切不过是即将暗淡的晚霞,正在消逝的过去的反光。

那便是我现在所回顾的。我要抛开我感到陌生的世界,回到你们身边;让我们再像以往那样生活在一起,每天见面,什么也没有改变,谁也没有离开,没有衰老,也没有一个人死去;我跟你们在一起像回到了家中,我清楚地看到,除了你们那里,我找不到其他的容身之地,除了我们从小献出了自己的事业,没有其他使命。

我对过去的叙述也许是枯燥的,肤浅的,但是朋友们,请亲切地接受它吧;这工作帮助我度过了可怕的时代,摆脱了使我窒息的无所事事的失望,回到了你们的身边。我带着它走进了我的冬季,我并不愉快但是平静(借用一位我无限喜爱的诗人的话):

“并不愉快……但是平静!”莱奥帕尔迪在《雷伊什和他的木乃伊》中谈到死时这么说。47

这样,你们在不知不觉中,在无意识中拯救了我。请收下这颅骨吧,它照理是属于你们的。

1855年10月1日于怀特岛文特诺镇

1 原文是意大利文。

2 指1848年6月巴黎工人的起义遭到镇压的日子。赫尔岑一般都用“六月的日子”指这次六月起义。

3 阿格利皮娜(16—59),古罗马暴君尼禄的母亲,尼禄接位时年仅十六岁,由阿格利皮娜摄政,尼禄亲政后将她处死。

4 大巴西勒(约329—379),古代基督教希腊教父,曾任卡帕多细亚都主教等。格列高利(约330—389),希腊教父,纳西昂的主教。这两人都是希腊正教所崇奉的圣徒。

5 《来自彼岸》中的一篇。

6 一般说来,我们的怀疑主义在上世纪是无人知晓的,只有狄德罗和英国可算例外。在英国,怀疑主义早已存在,拜伦只是合乎自然地追随着莎士比亚、霍布斯和休谟。——作者注

7 美国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富兰克林为寻求军事援助前往法国;他带着自己的小孙儿请伏尔泰为他祝福,伏尔泰说:“上帝和自由——这是唯一配得上富兰克林的孙儿的座右铭。”

8 1792年9月22日法国正式由国民议会宣布为共和国。

9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新教教派,曾经历过长期的流血斗争,直至1789年法国革命后才真正确立自己的地位。

10 原文为拉丁文。这是古罗马喜剧作家泰伦提乌斯的剧本《安德罗斯女子》中的句子。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底比斯王,他因猜到了斯芬克斯的隐谜而登上王位,这里作“解谜人”解。

11 西哀士(1748—1836),法国法学家,认为只有“第三等级”才能代表国家。

12 古代以色列人的一支,《圣经·出埃及记》中说,他们曾击杀崇拜金牛犊的以色列人,因此在基督教中享有特殊地位,凡祭司等职均得由他们担任。

13 古代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中的一支,在西班牙人入侵前具有较发达的文化,曾建立过强大的帝国。

14 摩尼教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宇宙间有善神,也有恶神。

15 北美独立战争时期英国人给北美人取的绰号。

16 拜伦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梦境描写了自己一生中的一些变化。

17 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牛的怪物,雅典每九年得向它祭献七名童男童女,后为英雄忒修斯所杀死。

18 古希腊建筑中作柱子的女性雕像,据说是表现服苦役的妇女的。

19 指亨利·约翰·坦普尔(1784—1865),第三代帕默斯顿勋爵,英国著名政治家,历任陆军大臣、外交大臣、首相等职。

20 罗素(1792—1878),英国重要政治活动家,曾两度出任首相。

21 引自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章第十三节。

22 1814年是维也纳会议开始,欧洲全面跨入复辟时代的一年。

23 拉韦纳在意大利,1819年拜伦住在这里。狄奥达蒂别墅在日内瓦湖旁边,1816年拜伦住在这里,并开始与住在附近的雪莱建立亲密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