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坑媳妇儿(第4/5页)

张廷玉琢磨着,只觉得改得不好不坏,贴近此时此地,更适合女儿家写出来了而已。

可最后一首,就有些惊人了。

这是一首《惜春调》。

“昨夜雕窗桃花瘦,今朝石溪随水流。此春将随此风去,西陆何处蝉声旧?”

康熙看着最后这两句,却是一笑:“这一首,不知是哪一位闺阁姑娘所作……是个有高洁芝兰之质的。”

一旁戴有祺见了这字就头疼,他乃是靠着书法成为状元的,自然见不得这拙劣的字迹,即便此诗颇有风骨,却不见得能对了他胃口。

戴有祺只不冷不热道:“诗是勉强,可字……着实无法入眼。”

康熙笑望了他一眼,也不说话。

李光地也看此诗,却道:“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这是李煜的词。不过全诗唯一的亮处,挡在最后一句,是骆宾王《在狱咏蝉》的典。”

昔年骆宾王受难于唐女皇武则天,被发落了,于是作此诗明志,以蝉自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大多数人喜欢用“南冠”这一典故,这一位字迹拙劣的闺秀,却别出心裁用了“西陆蝉声”之典。

此春将过,夏天便来了,蝉声四起,因而问“蝉声何处旧”,也是巧妙。

“只可惜……此一题,诗眼乃是一个‘惜’字,此诗虽妙,却也不能摘得这彩头了。”

李光地不由得叹了一声,似乎颇为惋惜。

康熙却豁达得很,“写这诗的人,不一定在乎你这彩头,有什么可惋惜的?另圈一个就是了。”

众人闻言,都点头称是。

张廷瓒忍不住去看张廷玉,这一首除了前面两句是张廷玉的,后面可都是人顾三改的。

张廷玉却都是没搭理他,眼观鼻、鼻观心地站着,仿佛周围事情都与自己无关。

一旁的张廷瑑倒是感兴趣,说“不知是哪一位姑娘有这样的才情和志趣”,这边张廷玉张廷瓒哥俩听了,也都不出声了。

李光地等三人圈了另一首颇为不错的诗,也算将彩头定下来。

可今儿康熙是兴头大发,看着席间摆着的鲈鱼,忽然道:“朕……正看着这鲈鱼,我忽然冒出一上联来,不如我出个上联,一会儿找人对上一对?”

说着,他便叫人摆了笔墨纸砚,也不给旁人看,提笔就写了几个字,让人传下去了。

胤禛这边几个人都没看见,他一想起后院里还有位棘手的姑奶奶,便背着手轻轻拨了拨手指,小盛子见了会意,侧过身给张廷瓒使了个眼色。

小盛子前脚慢慢地退走,后面张廷瓒略站了一会儿,也走了。

张廷玉一回头就没见到张廷瓒,又瞧见四阿哥身后少了一个人,干脆地也抬脚走了。

只有张廷瑑,跟那李光地家的大公子李钟伦打成了一片,对这一切一无所知。

张廷玉出来就不见了张廷瓒,一问侍女,才知是往抱厦里走了,那是最靠近后园的地方。

走廊里隔了两扇屏风,张廷瓒刚刚消失在此处,张廷玉就来了,旁边还有没人用过摆在那儿备用的桌案。

小盛子才悄悄抄了上联过来,看都不看就往那边塞:“大公子,您文思敏捷,这一回可靠着您了……”

张廷玉心说这小盛子办事也忒不靠谱了,不过张廷瓒也不在,他直接伸手接了字条,却是上联。

“鲈鱼一尾四鳃,独出松江一府。”

这一联颇妙,上下都是数字,怎么对?

张廷玉手指微微一掐,只提了屏风后面的羊毫小笔,略一思索,便下了笔。

写成后,轻轻一吹,便将纸裹了递回去,小盛子拿了就办事儿去了。

没一会儿,张廷瓒回来,见到张廷玉在此,真是大惊失色。

“你、你……”

张廷玉轻描淡写道:“我帮你对好了,大哥出去莫要说漏嘴。”

张廷瓒:“……”

有这么个二弟,真是糟心啊!

却说小盛子一路悄悄顺着走廊过去,恰有一婢女过来,两人擦肩而过的瞬间将手上的字条换了,一会儿那字条就到了顾怀袖的手中了。

顾怀袖展开一看,却是一怔。

“螃蟹二螯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这气魄!

顾怀袖一见,便滞了一下,一是为这下联的气势,二是为四阿哥坑她之不遗余力!

“啪”地一声,顾怀袖一按桌面,差点气得掀桌。

青黛冷汗:“姑娘,都在看您呢……”

顾怀袖只觉得头疼,直接将这纸条一团,收入袖中,提笔就在纸上落了一行字“铁锤一敲三震,可解连环九珠”。

管他工整不工整,那什么“螃蟹二螯八足,横行天下九州”却是断断不敢对上去的,女儿家要能有那样的气魄,顾怀袖能把头给割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