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第3/4页)

鉴于社员王英慧久病未愈,宋文瑞尚未成年,由集体代为追讨,望你在收到信后三十日内给出答复,如若不答,赵村儿大队将会直接对接单位,要求单位支付钱款。

单位:双山公社赵村儿大队

日期:1975年7月23日】

后一张信纸上是明细。

宋文瑞主要是衣食学,他上小学之前的花销不多,小学五年多了学费以及一些必要费用,初中和高中又有大幅增长。

王英慧的赔偿主要是从城里回来之后治病和疗养的花销。

赵柯并没有漫天要价。

追钱追得这么理直气壮,段书记看完后抬眼看了赵柯一眼。

赵柯微笑。

段书记不太赞同,“这种私事儿,大队和公社盖章出面,不合适吧?”

赵柯拉开游说的架势,端正坐好,双眼直视以示真诚,“段书记,首先这并不是个人现象,是一个群体现象。如果是单纯的私事儿,我肯定不好意思来麻烦您,可光我们大队就有两个知青抛家弃子,其他大队我没具体了解过,但肯定也有相同的情况,而且谁也不能保证,未来不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

段书记安静地听着,面上看不出态度。

赵柯稍稍停了几秒,看着段书记道:“比照咱们大队的发展趋势看,推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化,需要大量知识青年的参与,城里呢?是不是也会需要更多的人才?”

段书记眼神微闪。

赵柯问道:“您有关注近两年报纸的变化吗?”

“怎么?”

赵柯意有所指道:“养猪专业培训,各种作物的培育,各种技术壁垒需要突破,人才高度缺失,培养小孩子是来不及的……”

教育是有成本的。

一个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念下来,金钱且不说,这个时间,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补充的。

所以,从投放到乡下的知青里进行选拔,补充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几乎没什么悬念。

段书记沉默,上面的角力,到下面就是各种政策的变化,他和吴主任其实敏感地察觉到一些,否则不会支持赵村大队搞合作社。

而赵柯并没有深入说这个问题,继续说盖章的事儿。

“知青想回城无可厚非,可是他们抛家弃子,对被抛弃的另一半和孩子不公平。”

“就单说我们大队两个知青的孩子,一个女知青离开,孩子生病烧傻了;另一个,就是我要寄信这个男知青的孩子,他妈妈进城找寻无果,回来就病倒了,家里的父母也因为这事儿早早没了,孤儿寡母,没有人上工,吃饭都得靠大队的救济,孩子还没有灶台高就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去年八岁也没能入学。”

“这还只是我们大队的例子,我们大队会无论如何会想办法照顾困难的社员,但如果有些大队无力照顾呢?他们会面临怎样的境地,可以想象……”

“想回城,他们可以想办法,可以等,因为吃不了辛苦耐不住寂寞,就找了村里的人结婚,结果一有机会,拍拍屁股就走,哪有那么好的事儿?”

有些穷山恶水的地方,村民凶恶,苛待知青严重,有些农场林场开荒确实艰苦,知青们背井离乡,身心痛苦,赵柯都能理解。

但她作为大队的干部,不能接受不负责任的抛弃行为,也要防患于未然。

“大多数知青是好的,可对一小部分知青来说,抛弃的成本太低了,良心的谴责不足以让他们慎重选择,那我们就帮他们慎重。”

“公社借这一件事儿,敲山震虎,我们不是要硬捆着知青留在村子里,只是希望他们知道,乡下人不是说抛下就抛下的,要对后果负责。”

赵柯眼巴巴地看着段书记,“别的地方咱们管不了,但咱们公社的社员,得护好吧?”

而且,这并不是对知青们全然不利。

也可以降低乡下人将来面对知青参加高考离开的不安,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

赵柯希望,起码双山公社的知青们都能够在通知下来后好好学习,认真准备,顺利参加高考。

段书记思考中端起茶杯,喝了好几口,才无奈道:“你又给我出题。”

赵柯乖巧地笑。

太听话的孩子哪有糖吃。

段书记和吴主任坑他,她再坑他们。

大家不就是在互相找事儿中增进感情的吗?

“你说得有道理,我们作为干部,确实要为长远打算。”

段书记一侧肩膀微低,从抽屉取出公社的章,盖在右下方。

赵柯接过来,又得寸进尺地说:“如果他不理会,我会再写一封信寄到他的单位,到时候劳烦您再给我盖戳儿。”

段书记好笑,“那扩散消息,不用公社了吧?”

赵柯折上信纸,边往信封塞边笑道:“这不用,我们大队有实力。”

她绝对相信赵村儿大队社员们传话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