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楂树之恋》 6、评陈岚的《不开花》(第3/3页)



  《山楂树之恋》就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揭露,是通过一对年轻人的爱情经历,控诉那个时代对心灵的扭曲,对人性的践踏。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像在读他们自己的青春,那些渐被遗忘的恐怖记忆又鲜活于他们的眼前,所以王蒙希望再不要有静秋和老三这样的悲剧。没经过那个年代的人,也从艾米生动逼真的描述中认识了那个年代,体会到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可怕与可悲,庆幸自己没生在那个年代,也希望那个年代永远不要重来。

  陈大姐可能没经历过那个时代,也不屑从故事中去了解那个时代,所以她会象皇帝的女儿听说有人没饭吃饿死了的时候问:“为什么他们不吃燕窝粥呢?”但那皇帝的女儿只是不了解事实,至少还有一份同情心,问题还算提得天真。陈大姐这个“皇帝的女儿”,生活在一个随时随地可以“真刀真枪”性交的时代,对文革那个“情与欲”被“革命友谊”代替、“人性”被“阶级性”代替的年代一无所知,但她的责问里没有同情,只有无知和尖刻。

  无知并不可怕,只要愿意学习,就能变无知为有知。如果陈大姐静下心来读《山楂树之恋》,会对那个扭曲人性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你今天扮演的“知心姐姐”角色也会大有裨益。可惜的是,陈大姐被醋海淹没,该看的也看不见了,该体会的也体会不到了,只想把《山楂树之恋》一棍子打死,出出那口被人抢了知名度的恶气。

  陈大姐没经过文革,但她的做法倒是跟文革的做法一脉相承,想判一个人罪的时候,根本不用费心去列举他的罪证,就是戴上一个帽子,乱棍打死了事。可见这不是什么文革首创,而是某些国人本身的劣根性,凡是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一律贬斥,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一律打倒,社会太强大,我奈何它不得,那我就挑几个弱者开刀,标榜自己进步的同时,顺便也公报私仇,将自己讨厌的人至于死地。

  这就是为什么文革会在中国发生,且开展得那么蓬勃的原因。说到底,文革就是一个从上到下打着“革命”旗号,剪除异己的大动乱,国家领袖是如此,各级干部是如此,下面很多群众也是如此。很多人在文革开始之前,就对那些比自己混得好的人心有不满,只是找不到机会下手而已。一旦有了文革这个机会,互相残杀不会受到法律制裁了,便纷纷跳将出来,打着革命旗号,剪除异己。

  不知道陈大姐如果活在文革时期,会是个什么表现?这个问题我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陈大姐绝对没有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勇气,反而有因嫉生恨,打着大旗剪除异己的劣根性。如果现在有一位女性因为反抗强xx而遭杀身之祸,陈大姐不会痛骂那个导致这一悲剧的强大社会力量,反而会指责受害人:“我早就叫你别反抗了,你不听,偏要反抗,死了活该!”

  这就是“伪知心姐姐”的经典模式,拿你的遭遇说事,不是出于对你的关爱(陈大姐已经说了她不相信爱情,“生活只是一个幻觉”),而是出于谋求知名度的考虑,所以她选择的是那些能提高她知名度的话题,使用的是那种能提高她知名度的技巧,与其说她是在为网友排忧解难,还不如说是在借网友的不幸遭遇打响自己的知名度,所以她对那些向她倾诉、寻求她帮助的人,回答很简单:“你为他牺牲了一切,他却不要你了?活该!谁叫你为爱牺牲的?”

  看上去,陈大姐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实际上这反映出的是陈大姐的思维方式和炒作手段,说什么有助于提高她的知名度,她就说什么;怎么样说有助于提高她的知名度,她就怎么样说。她只活在“瞬间的真实”,而这个“真实”就是吸引眼球,那时呼吁“面对强xx犯,冒死反抗是人类的耻辱!”能吸引眼球,她就那样呼吁;现在批判《山楂树之恋》能吸引眼球,她就积极批判,至于她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有没有联系,她前后"瞬间"之间有没有矛盾,全都不在乎。

  我也借用一下陈大姐的口号:警惕这棵不开花的“知心姐姐树”,别让你的隐私、你的不幸遭遇成为她哗众取宠、提高知名度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