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康熙背水一战,中山不动如山!(第2/3页)

同时,明军一、五军团所属的八个师的师长,以及第一军团长王全,也都跟着师属骑兵一起过了河。在王全和底下的八个师长的指挥下,已经过了北沙河的八个步兵营、八个骑兵营和八个炮兵队,总共一万六七千人外加48门6斤加农炮,在最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展开!

而在清军那边,康熙的大军则从界河北岸的宿营地通过浮桥进入界河南岸战场。这一次康熙带来邹县的军队一共是七旗新军七万余人,侍卫亲军三千余人,康亲王杰书的藩军一万几千,总兵力大约九万。

不过这九万大军也不能都跨过界河,后面的邹县还有白马河沿线也须留兵防守。所以康熙就把瓜尔佳·朗坦指挥的镶白旗兵马留在了界河北岸,因此跟着他过界河的兵马总共就八万上下,人数比起明军还略少一点儿。

除了人少之一点之外,康熙的后路也不大稳。因为原本用于进攻济宁和滋阳的十万明军中的一部分甚至全部,现在很可能正向白马河一线推进……他们要过来了,那康熙可就腹背受敌,再怎么背水一战都不好使了。

十月初七上午,八万清军首先到达界河南岸的阵线位置,界河南岸的原野,全都被红、黄、蓝、白等颜色所覆盖,阵线上满是披着棉甲或套着胸甲、板甲的战士,一个个整齐的横阵、纵阵,都在号鼓声中展布开来,各旗各军的旗号,在旷野上猎猎飘扬。

清军的战线拉得很长,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东北从界河镇开始,西南止于独山湖附近。由界河镇向西南数,分别是正红、镶红、镶黄、镶蓝、正蓝和康王府藩军。

而康熙本人,则在三千侍卫亲军白甲兵的护卫下位于大军的最后。

所有的旗、军都是两线布署,皆以步兵横阵、纵阵在前,骑兵马队在后。其中步兵横阵、纵阵又分成前后两列。而组成单个横阵、纵阵的部队都是营一级(八旗新军翼以下,康府藩军旅以下都是营),各营阵列之间,前后间隔约五十步,左右间隔约二十步,互相可以以火力互相支援,也方便第二线的马队进出。

步阵之前则是火炮!

现在清军已经淘汰了子母炮,而且也不再用臼炮(威远将军炮)打野战了,野战炮兵清一色都是“长管炮”(加农炮),总共就两个型号,分别是6斤长炮和12斤长炮,每个旗、军都有一个炮营,每个炮营都配备18门6斤长炮和4门12斤长炮,满编的情况下,清军在界河南岸的部队应该有126门6斤炮和28门12斤炮,总共154门大炮,不过今天实际到位的火炮,只有134门,其中6斤炮110门,12斤炮24门。

另外,除了杰书的藩军步兵采取了燧发枪和火绳枪混编之外,其余的旗军步兵一律配备燧发枪,而且还都有套筒刺刀和定装空腔弹(并不是全部定装空腔弹,而是每人发5发定装空腔弹)!

这八万大军一展开,那可真是军阵如墙,刺刀如林,骑兵如海,火炮成行,太阳光底下,刺刀的寒光,炮筒子的金光(都是铜的),胸甲的白光,交织在一起,那叫一个耀眼夺目。

历史上那个鸦片战争中的英吉利龙虾兵要在战场上瞧见这种成色的清兵,高低得改打“大英禁烟队”的旗号……而让清军取得如此巨大进步的最大功臣不是别人,正是李中山,也就是这支堪称当今天下第三强大陆军的大清新军的头号死敌!

一个高水平的敌人,有时候就是最好的老师!

当然了,康熙也的确是个好学生,而这一届的八旗兵,无论含满量如何,都比后来那些见贼才逃的上勇强太多了,无论是学习能力和实干精神,都不是后者能比的。

要不然,老师再好,学生自己拉胯,那再怎么教也不会啊!

在康熙的军队完成布阵的同时,天下第一或是第二(大明和法兰西谁强谁弱不好说)强大的陆军,大明陆军北伐军的第一、第五两个军团,也完成了展开。

和清军相比,他们的行军布阵水平还是要强出一截的,清军是到达前沿之后再慢慢展开布阵,而明军现在已经到了可以执行大纵队行军和在行军途中快速完成展开的水准了!

如果清军和明军今儿是同时抵达界河南岸战场,恐怕不等清军布阵完毕,明军就要发起冲击了!

不过由于清军采取了后退交战的战术,所以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完成布阵,而晚到的明军,就只能发挥他们快速布阵的能力,在先头部队的掩护下,快速布阵了一个步兵在中、左,骑兵在右翼的大阵(左翼的独山湖)。

这个大阵的走向也是东北——西南,大体上背靠北沙河布置,因为北沙河水浅,有多处浅滩可以涉渡,所以算不上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