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这新大明到底是个什么国?(第3/4页)

但是现在,在依靠国人、国士的力量击败了岳乐的大清兵和耿精忠的东王军之后,新大明已经从一块招牌变成了一个足以和北清、吴周三分天下的强大政权!

当然了,现在的新大明政权的才刚刚支楞起来,远没有到江山稳固的地步。不说别的,只说这个新生国家的国体、政体如何,大家心里面都不是太有谱。

这可不是底下的国人、国士没谱,连复明大会里面的那些大儒也都还在争论——未来的新大明搞虚君是一定的!但君虚了,臣不能虚啊!大家都虚,谁管事儿?

那么……谁管事儿呢?

有人建议可以搞实相,让丞相执掌大权!

可问题是,这么个搞法,丞相好像权力太大,搞不好就要谋朝篡位!这不又走上“天下为一家之私”的老路上去了?

还有人建议可以搞藩幕政治,由大将军录尚书事来执掌中枢,地方则部分搞方镇,由藩王或节度使统治,部分由大将军幕府直辖。

可是这个办法好像就是一个架空了周天子的西周封建啊!这不是长治久安的法子,早晚得礼崩乐坏啊!

也有人提出让国人大会来议政并且推选丞相,再由丞相向国人大会负责,在地方上先执行行省和方镇并行……原则上距离京师比较近,容易管理的地方设行省,距离太远管不过来的地方就设方镇。

这个办法……似乎会让国人、国士的权力太大,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还真不好说。

可是眼下南京的局面明摆着,国人、国士俨然已是国朝功臣,国家大事不和他们商量能行吗?

另外,这帮国人、国士既然是国朝功臣,那光是一个议政之权恐怕也喂不饱吧?是不是还得给点别的利益?

现在李辅臣、李中山父子,还有北王刘进忠都带兵在外头追敌,尚未返回南京。而陈永华、卢三好则忙着善后。所以这会儿正在新定王府大殿上和处在亢奋的朱三太子商量国是的,就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朱舜水、吕良留、屈大均这些个维新派和复明大会上的头面人物。

哦,这个朱三太子其实也是维新派的人物,当年在广东的时候,他也曾经和大儒们谈论反清复明后该怎么办?那时候……他是一门心思当献帝,心态和现在的耿精忠差不多,也是过把瘾就死。

而现在,他也到了人心不足的时候了。

献帝很快就当上了……能当多久?能不能传子传孙?有没有机会三分归一明?

他如果垂拱而治到了三分归一明,那他就不能称“献皇帝”了,都大一统了,怎么还是“献帝”?那么不称献帝该称什么?明光武帝?好像也不像啊!没有那么生猛。

“大王,您应该当原始皇帝!”黄宗羲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居然给想出这个名。

原始皇帝……听着好像是原始人的皇帝,不大先进啊!

我还元始天尊呢!朱三太子心里头不大满意,嘴上还得虚心发问:“梨洲先生,我怎么就是原始皇帝了?”

“原君的原,”黄宗羲说,“始皇帝的始……始皇帝是大权独揽的皇帝之始,而您是垂拱而治的原君之始,所以称原始皇帝还是不错的。明年的年号不如就用‘原始’吧。”

黄宗羲的这个说发一出来,顾炎武、王夫之、朱舜水、吕良留、屈大均这几位居然都觉得不错。

始皇帝开辟的是帝制,而朱三太子虽然也当皇帝,但他实行的确不是帝制,所以称为“原始”,意味着一个可以和秦始皇称帝等同的开始,也是很合理的。

“原始就原始吧……”朱三太子心想:回头我还得问问王大头,听听他的意见。

想到这里,他又问:“那将来寡人当了原始皇帝,就垂拱而治了……天下大事谁管?”

天下大事当然是我们管了!

几个大儒当然很想怎么说!

这也是古往今来士大夫这个阶级的理想了,他们就是要帮着皇帝治国的!

不过这话现在不说太直白了。

“国家大事应该由国人大会共议……”黄宗羲说,“这个办法有点像周历王被国人赶跑后,西周实行的共和行政。所以我们大明将来要执行的就是共和之法!”

共和……未来的大明原始天尊,不,是原始皇帝听见“共和”二字,也有点皱眉,不知道为啥,就是不喜欢。

他刚想开口反对,忽然就听见大殿外传来了李中山的声音:“我看共和不错……大明将来就是共和之国了!”

朱三太子抬头一看,就看见李中山、李辅臣、李吉庆父子三人披着甲胄就走进来了,其中李辅臣和李中山手里还各拎着一个血淋淋的……头颅!也不知道是谁那么倒霉?

朱三问:“南王,英王,你们把谁杀了?有没有尚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