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这个东王他想当万岁吗?(第2/3页)

“为什么修个文华门?”

“因为依着大明的旧例,文华殿是皇太子观政、摄政的地方。定王是先帝唯一在世的儿子,就相当于太子,现在又在监国摄政,所以摄政的地方就该是紫禁城里面的文华殿。可是现在……”

“嗯咳!嗯咳……慎言,慎言!”

既然有人说“慎言”了,那大家伙儿就不说东王占皇城的事儿了,改说刚刚传回南京的江北捷报和未来天下三分的大好形势了……现在李中堂和北王已经把徐州城都拿下了,而且还在睢水和符离集大破清军,斩首两万级啊!

这两万是斩首数啊!

一个个数出来的,那肯定错不的!

而且围攻南京的清军这几日明显徐徐而退,南京西边的清军已经放弃了大胜关和长江北岸的和州城,撤到当涂和采石矶去了。南京东边、南边的清军则在逐步放弃南京外城的各个城门,开始向栖霞山大营和溧水县城退却。

这摆明了就是要撤兵了!撤兵之后回防镇江、苏州都算是形势尚可,如果再严峻一下,没准就要从江南滚蛋了。

看来这场南京保卫之战是打赢了,而南京小朝廷的字号也算是立起来了,那大家伙刚刚到手的官位,可就是保住了……以后大家可就都是大明复国功臣了。

那怕这个新大明不如那个旧大明景气,有个三分天下和五十二年家国(从孙权称帝到三分归晋正好五十二年),大家伙儿也够吃两三代了。

另外,现在的这个新大明和过去的旧大明他不一样,旧大明是朱家占大股,大小功臣占小股的天下,而眼下这个新大明的监国定王可不比朱洪武……他是个连皇城被耿精忠占了都不敢要回来的弱主,其实就是个拿了朱三太子的金字招牌入了一股的傀儡皇上。

所以卸磨杀驴屠功臣的事儿,是不大可能发生在新大明的,以后大家一定可以安享荣华!

种种桩桩的好事儿加在一块儿,能不让这些拿了新大明股份的小功臣们嗓门儿越来越大么?

大家伙正说得起劲儿的时候,忽然有人喊了一声:“东王殿下、卢中堂、陈中堂他们到了!”

现在的南京朝廷已经形成了“五大佬”共保三太子的局面,这五大佬当然就是二王三中堂了——东王、北王、李中堂、卢中堂、陈中堂。现在北王和李中堂在江北带兵,南京朝廷这里就是东王耿精忠和卢三好、陈永华这俩中堂唱对台了。

而且谁都知道这两王是一党,三中堂是一伙。这次李中堂督师江北和北王刘进忠共取淮西时,就因为不信任北王刘进忠,把刘进忠的老婆尚淑英要去当了人质。

现在眼看着江东小明朝的前途稳了,这二王三中堂该不会来一场火并吧?真要打起来,大家应该支持谁才比较稳?

一想到这事儿,文华门外头的这些人全都老实了规规矩矩往两边一站,一个个都是忠臣孝子好爸爸的模样儿。

耿精忠和卢三好、陈永华倒是有说有笑的,看来这两伙人暂时还不会火并!

“监国驾到!”

随着一个穿着锦衣卫衣服的壮汉吼出这么一嗓子,新开张的“小明王朝”的大小股东们全都行了揖拜之礼。然后就听见脚步声响和朱三太子遮掩不住笑意的声音:“平身,平身!”

大家直起身,笑呵呵往那个文华门看去。就看见朱三太子一身朝服,坐在御座上面儿,脸上的笑容也多得没地方堆了,看见群臣都和自己一样高兴,于是笑道:“都知道了吧?我们打赢啦!哈哈哈,李中堂果然是国家柱石,大明有他,这三分天下是稳稳的。”

“监国殿下!”在文华门外有一把交椅可坐的耿精忠这时候笑着插话道,“臣建议重赏李中山。”

朱慈炯点点头:“赏他什么好呢?”

“给他封王吧!”耿精忠建议道,“臣建议封李中山为英王……英者,英雄也!李中山击破满清江东大营精锐数万人与淮泗之间,斩首两万……封他个英雄之王才不算亏待他。”

他没有再拿“英国在淮南”说事儿,而是在手下的军师喻仁英、黎道人的建议下,改了个吹捧李中山的说法。

“封英王……”朱慈炯想了想,“可他家已经有个南王了。”

朱慈炯曾经当个李中山的师爷,跟着他一起在广东创业,当然知道广东那摊子事业李中山是占大头的!所以他才能把广东最肥的广州府变成自己的领地。

而李辅臣心中意属的王位继承人也是李中山!

你现在给李中山直接封个英王……这个南王、英王都是一字王,一边大啊,不存在英王继承南王的可能吧?

“南王李辅臣的儿子那么多,有这么会嫌家里的王位太多?”耿精忠笑道,“况且淮西那边也的确需要一个王爷才能镇得住!现在满清的江西大营总管是康亲王杰书,武昌那边还有忠王李来顺,襄阳那边有西王吴三桂……朝廷派到淮西的督师如果仅仅是个兵部尚书,是不是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