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七)(第3/4页)

大部分的臣子都站在废科举的这一边。

洋人的坚船利炮摧毁了他们所有的信心,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只是,是在一种痛苦而无可奈何的情势之下。

最后,光绪帝下定决心道:“诸卿家说得有理,朕决定,从今日起,废除科举!”

消息传出,已经寒窗苦读十几年的读书人们痛哭流涕。

各地一片哀声。

【有识之士们开始转向西方,研究现代学校的模式,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

【西方为什么实行的是大学制,而东方实行的是科举制?】

【科举制天然就落后于大学制吗?】

【当然不是!】

【太学和大学有什么区别吗?并没有!在中世纪的时候,西方的普通市民阶级考入大学,同样是他们向上晋升的一条重要道路,这一点和咱们唐宋明清时期没什么区别,甚至咱们的教育体系的普及还要更优越一些。】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正在和自己的友人对谈。

他们在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文官制度。

伏尔泰道:“我认为我们在设计法国的文官制度的时候,需要参考一下遥远东方国度的科举制度。”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谩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两人又谈论起西方的大学制:

“我赞同你的观点,就好像我认为中世纪大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把世间事务的管理,也就是世界的统治,放在受过教育的人们的手中。”

过了一百多年,英国的一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和日本的一位学者进行对话的时候,曾

经这样说:

“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封建帝制时期的华夏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

【所以,在中世纪和之后的欧洲,只是因为中央政府并不强势,所以他们并没有发展起大规模的统一科举考试。】……

只能说,马克思不愧是伟大导师,他那句话一说出来,立刻让各个朝代的帝王们都眼睛一亮,甚至都顾不上听后面的内容了。

嬴政陡然站立起来,显然心情激荡。

“妙啊!”汉武帝放下酒杯,越想越觉得这句话简直妙不可言。

虽然他对“险恶”的这个用词有些自己的看法。

“施之以利,那么,自然他们就会主动的维护起这份利益。”在他身边的东方朔很快就领悟到了其中真意。

这的确是一种帝王手段。

或者说上位者的手段。

只是,他很快想到了另一点:当施以的利太多之后,那这两个阶级会不会反客为主?变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他不敢细想下去,只觉得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阳谋——即使你知道发展下去的后果有可能会演变至此,但是巨大的诱惑摆在这里,那么就不得不照着这条路子来走。

“果然险恶。”他喃喃道。

当然了,这些也仅限于帝王将相们会思考的范畴,普通人更关注的还是科举居然就这样被废了!

原本还在争执着各种观点的学子们都不约而同的停下了辩论,变得有些茫然四顾。

科举被废了,他们怎么办呢?

有人也想得长远一些,大学已经在建了,那说不定过个几十年甚至是十几年,现在的科举也会被慢慢的被废掉。

只是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来取代它?……

【虽然没有科举,但西方的大学同样是择优录取。】

【只不过,因为社会世情的不同,除了做官之外,他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出路。商人、律师、法官、医生、教师、手工业者等等。】

【而这些职业,在华夏古代,很多都是被歧视的。读书人一旦要摒弃科举去做这个,会被视为失败者,基调往往是悲凉、凄惨的。】

两落第秀才正在小茶馆里互相倾诉自己的烦心事。

“你现在可找到了出路?”

被问到的人哀叹一声,“现在暂时帮人写诉状,赚些银钱罢了。”

“讼师倒也不是不行……”

“好什么呀!”那人幽幽道,“搬弄口舌之辈,说出去都不好听,你呢?”

“我丈人给我寻了一个书馆,在里边当个教书先生,暂可养家糊口。”

“教书先

生,也还过得去。”

话虽如此,看两人的神色和语气,明显是郁郁不得志的。

半晌,他们下定决心:“还是再考一次吧,说不定,这次就能榜上有名呢?!”

【还有一点,或许也很重要。】

【拿欧洲几所最古老的大学举例,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1088年,英国牛津大学创办于1096年,北宋时期,而剑桥大学创办于1209年,我国南宋时期。巴黎大学同样是1200年建校。】

一座座大学出现在仙画里。

它们都有着很悠久的建筑,跨越几百年甚至是近上千年的时光,依然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