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2/2页)

只有刘彻身边的太常令激动的抢过旁边黄门的纸墨,嘴里念念有词:“公元105年,汉和帝,乃东汉......”

......

【史记,“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也就是说,蔡伦用到处可见的树皮、麻布和渔网这些东西,通过锤碎捣烂再又煮又捞等等这些复杂的步骤,制成了我们所见的纸。他用的原料到处可见,这让纸张的大规模生产具备了条件,也让“纸”变得便宜,终于从朝堂与贵族的府邸走入了民间。从而为知识的广泛传播打下了最根本的基础。】

仙画中闪过了一群像是画上去的小人在工坊里制纸的画面。他们将原料切碎,再倒入到大的水池之中,又放在火上煮,再用舂捣烂......

......

李斯回过头去,因为激动显得声音都尖利起来:“都记下来!每一个步骤都要仔细的记下来!”

在他的身后,一群内侍正在奋笔疾书,有人负责看画面,死命记住其中的细节,有人负责在缣帛上书写。这时候,舍不得缣帛是不行的。

“在记了。”内侍额头上都出现了大颗的汗珠,紧张极了。

嬴政叹道:“蔡伦!惜其非秦人也!”

如果他手下能有这样优秀的能工巧匠,那将省去他多少的麻烦!嬴政心中一动,或许,对咸阳宫中的尚方可以稍微的再多加重视一些。他又想到了墨家,他虽然不认同墨子的思想,认为其非帝王之术,亦非治理天下之术,但也不得不承认墨家的造物术的确是与世无双。

现在的墨家子弟,又在哪里?

汉朝。

汉武帝同样在感叹:“这样的能人,怎么就不能为朕所用?”

他当然也听到了后世之人对蔡伦的评价,貌似在政治上风评并不是很好,但刘彻对这个并不在乎。让他专心造纸,不要接触朝堂政事就好了嘛!

刘彻的人才观相对朴素实用但也冷酷无情。对他来说,人才就是拿来用的,不拘门第。如果你不能为我所用,那杀了也不可惜。

在去年也就是元朔元年的时候,他重新颁布了察举诏令,规定“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意思是,你们这些郡守,如果再不向朕举荐孝子,属于不遵守朕的诏令,按‘不敬’之罪论处;再不给朕察举廉吏,朕就认为你们失职,应当免官。

刘彻也想到了这一处,默默的在心里把合格的和不合格的郡守给过了一遍。合格的自然好说,不合格的,呵呵,等着吧。

旁边的主父偃献策:“这仙画,天下皆可见。我大汉上下,奇人颇多。陛下不妨过后颁布一道诏令,征召民间记住了仙画中造纸术或者是对此道有研究的能人,将这纸张尽快造出来。”

负责为武帝搞钱的侍中桑弘羊此时正在头疼西征匈奴的军饷,亦兴奋之极:“若真如仙人所言,这制纸的原料只需要麻布和渔网这些东西,那成本可以说是大大的降低了!”

甚至,他说不定还可以在纸张的售卖上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让国库变得稍微充盈那么一点点.....

......

天上的声音仍在继续——

【这里面还有一个在史学界有着争议的点,那就是,纸到底是蔡伦发明的,还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得来的呢?】

--------------------

1. 汉和帝刘肇似乎没什么名气,但其实还蛮厉害的,如果不是死得早的话,应该也会是历史上有数的明君。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就死了。后续看看能不能在平行时空里给他续续命。

2. 蔡伦的政治口碑的确是比较差,所以对历史人物也要辩证来看。单就造纸这一项,他名垂青史实至名归。

3. 则天大帝立无字碑,个人觉得姿态十分坦然十分霸气。

4. 汉武帝的人才征召令就是“举孝廉”,孝廉这两者在古代可以说是很重要,属于对人品的评价标准。这一点,属于有好有坏吧。做到了孝廉的人,道德水准是高的,但也应该衡量他其他方面的能力,这属于时代价值观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