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第二十四章 愁客思归坐晓寒(第2/8页)

“不错。自古以来,那些才华横溢之人,无不是把自己的性格、学识与天赋熔炼一体,形成自己独有的鲜明风格。李太白的谪仙飘逸是一种,杜工部的沉郁顿挫是另外一种;怀素的书法以狂放不羁见长,柳公权却讲究法度严谨。这些天纵英才探索出了自己的独色,并燃烧到了极致,千古独此一家,岂能容你别有分心?所以自古笔冢吏一人只能拥有一支笔灵,绝无例外。”

罗中夏点点头,这个铁律他听很多人说过。正因为如此,他一人双笔的遭遇,才会引起诸多笔冢吏的惊叹。韦定邦颤巍巍地抬起手腕,指向罗中夏:“可是你的体质,却和寻常笔冢吏不同——你不是笔冢吏,而是渡笔人。”

罗中夏从来没听过这名字,他隐隐觉得不安,赶忙转头去看彼得,彼得也是一脸茫然,恐怕也是头一回听说。

韦定邦道:“不怪你们不知。整个韦家,恐怕都没几个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也是偶尔翻阅一本前人笔记,里面曾语焉不详地提过渡笔之事。老夫原来也不大明白,不过看到你的遭遇,忽然之间豁然开朗了。”

“什么意思?”

“什么是渡?是摆渡之渡,亦是让渡之渡。要知道,才情虽不可兼备,却可以诸家同时传颂。比如有那爱画之人,既可以颂扬阎立本的妙笔,也可以赞叹张僧繇的点睛,经他品题传播,让两者皆是声名远播,叫九州之人一起领略丹青神妙。这传颂之才到了极致,即是渡笔人。”说到这里,韦定邦一点他的胸口,“渡笔人本身不具才情,无法与笔灵神会,但他们的心胸天生虚怀收纳、包容百家,所以可同时承载数支笔灵,彼此之间不会互斥。”

说到这里,韦定邦大为感慨:“韦家、诸葛家千年传承,也不曾有过一个渡笔人,我原来以为这只是个荒诞不经的传说罢了,没想到今日竟然见到真身。古人诚不我欺。”

罗中夏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胸口,脸色有些苍白。难怪青莲遗笔和点睛笔这么痛快地冲入自己身体,原来是把自己当成人肉笔筒了。

他见过诸葛长卿和秦宜收笔的过程,需要用到笔海、笔架、笔筒之类的道具,过程十分繁复,而且稍有不慎就被笔灵跑了。若有这么一个随意收储笔灵的渡笔人在,对笔冢吏来说可就是太方便了。难怪韦定邦会说,退不退笔,他都会成为别人觊觎的对象。

罗中夏正自惊疑不定,彼得和尚忽然开口道:“既然渡笔人有收储笔灵之妙,那岂不是说,退笔也是有可能的喽?”

他一句话提醒,让罗中夏眼睛一亮。对呀,渡笔人既然能储笔,就必然能退笔,否则只进不出,这人肉笔筒便毫无价值了。韦定邦却冷冷一笑:“渡笔人能不能退笔,古籍中的记载语焉不详,没人知道。不过你们得考虑另外一种可能。”

罗中夏听到这话,悚然一惊。他毕竟不傻,只是略做思忖,便猜出了韦定邦的意思。

一个笔冢吏只能装一支笔,渡笔人却可以同时装数支笔灵。而且从实战来看,这些笔灵的功能可以同时发挥,自如切换,这若是推演下去,可实在太可怕了。

想想看,若是有心人刻意把各种笔灵送入他体内,装五支,装十支,甚至装百支……就算渡笔人天生无法与笔灵神会,只能寄身,可架不住数量多啊,很快便能培养出一个同时发挥出几十支笔灵功效的笔冢吏,其威能惊世骇俗,堪称笔冢世界核武器级别的怪物。

这是任何笔冢吏都不愿见到的局面,势必要把渡笔人除之而后快。这与人性无关,实在是天生相克。

想到此节,罗中夏顿时口舌干燥,没想到今天是自投罗网来了。他下意识想转身拔腿跑开,可一低头却发现,双腿被不知哪儿来的茅草给缠住了。这屋子里明明是木制地板,上头还打了蜡,光溜溜的,什么时候长满了这许多茅草?而且这一簇簇茅草丰茂厚实,叶宽梗韧,似乎已经长了几年,比绳索还结实,罗中夏用力动了动腿,竟是纹丝不能挪。

他哪里还不明白,这是韦定邦发难了,下意识要驱动青莲遗笔对抗。可就在选择诗句的一瞬间,一股苍凉凄苦之感如秋风吹入心扉,顿生忧伤郁闷,一时间根本提不起吟诗的兴头。那茅草趁机又蹿高了数尺,眼看要把罗中夏裹成一个草人。

罗中夏万念俱灰,心道罢了罢了,竟然闭上眼睛束手待毙。

彼得和尚在一旁见势不妙,冲韦定邦大叫道:“父亲,你这是做什么?”韦定邦坐在轮椅上,沉着脸道:“你这么聪明,该知道渡笔人对笔冢吏来说意味着什么。”

彼得和尚怒道:“罗中夏是咱们韦家的客人,岂能言而无信,见利忘义!”他平时总是那一副温文优雅的面孔,这一刻却化为金刚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