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焦氏一家(第10/11页)

天柱山,是大别山中的一座名山,古称皖山。,相传汉武帝南巡时,曾亲临天技山,封为“南岳”;到了隋唐以后,才改封湖广境内的衡山为“南岳”,这里仍称为天柱山。原因是天柱山的主峰天往每,在群峰中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奇峭无比,整座山峰通体裸露无土,石骨磷驹奇险,宛如擎天一技,矗立在天地之间。在那山峰绝壁之上,有前人刻下的横书“孤立擎霄”、“中天二柱”等笔飞墨舞的大字,更有“顶天立地”四个大字直书其下,令人叹为观止,所以称为天柱山。唐朝诗人自居易,在游览天技山时,看见其峰,曾写下了“天往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霄”这样的诗句。

天柱山在神州大地众多名山大川之中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它的自然奇美,山势崔嵬,群峰兀立,危崖罗列,飞瀑高悬,谷深幽丽,因而吸引了不少的历代的文人骚士前来游览,留下了不少的胺炙人口的诗章。其次是它南临长江,交通方便,易予登临,从而在名山大川中占一席之地。公孙不灭和焦四、焦琴既然打扮成进山的游客,就像游客似的四处观赏天柱山的奇峰异景了,不应行程匆匆,所以他们随一些游人参观了三祖寺和寺内的觉寂塔,接着转去寺西一条奇岩怪石的山谷中游览。这是天柱山一处有名的风景胜地,人称“山谷流泉”,谷两旁陡岩直立,谷中流水漏漏,松竹蔽天遮日,景色异常优美清雅。北宋诗人黄庭坚迷恋这山谷的幽静秀景,在谷中盘桓读书,自称为“山谷道人”。在这里,他曾写下这四句流传在人间的诗句:“山冷冷而北去,山靡靡以傍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公孙不灭一进山谷流泉,就为眼前的景色迷住了。自然而然的便想起子黄庭坚的这一首诗,要不是为了早日将外祖父从地狱中救出来,他也会像黄庭坚在这盘桓读书,弹琴吟诗,以舒心志,现在他已是没心思想到这些文人之中的雅兴了,一心想的是怎么练好外祖父秘芨上的武功,早日踏实魔穴,将外祖父救出来。

他略略打量了一下山谷,就跟随焦四、焦琴取道经界牌石,过果子岩,直奔天池峰。

天池峰是天柱山四十二峰中的奇峰之一。天柱山除了四十二峰奇景外,还有麒麟、熔药等十六岩,霹雳、鹦鹉等,五十三怪石,试心,千丈等十七崖和司元、宝公等二十五洞,可以说处处美景,处处迷人。

天池峰顶的渡仙桥,更是天柱山中的绝景之一,在高高的山顶上,巨崖凌空中开,中架两石为桥,石宽不过一丈,可下临深不可测的幽谷,没有胆量或意志不坚的人,不敢跨越此桥。所以当地民间传说,能过此桥,便是神仙,因而称渡仙桥,又称为试心桥。桥畔有泉,久旱不涸,人称天池。天池峰之名,便是由此泉面得名。

渡仙桥的南面,便是草上飞解无忌藏武功秘发的司元洞府了。公孙不灭来到这里,真是触目尽是奇峰异景,美不胜收,因为这一带山道险峻,一般游人少到,这时已是下午时分,已没有什么游人了。

当公孙不灭和焦四、焦琴快要接近司元洞府前时,蓦然一条人影从一块奇石上跃了下来,人落欢声起:“爹!姐姐!怎么是你们来了?浪哥呢?他没来?”

公孙不灭一看,一身猎装打扮的一个青年,眼角眉梢,尽含机灵俊气,一双眼睛,大而明亮,嘴角含笑,显然这是一位讨人喜爱的青年。听他一说,便知道他是四叔的儿子焦峰了,想不到焦四叔竟有这么一个机灵俊气的孩子,模样像焦四婶一样。

焦琴说:“你怎么突然从那块岩石上跳下来?想吓我们吗?”

焦峰笑说:“我远远听到人声,心想:怎么这时还有人跑来这里玩的?所以跃到岩石上看看,我怎么也想不到是姐姐和爹来了!姐姐,你几时回野人寨的?”焦蜂一边说,一边暗暗打量公孙不灭,暗想:这么一个公子哥儿,是哪里跑来的?怎么爹和姐姐跟他在一起了?焦琴问:“峰弟,上面岩洞里有没有人的?”

“没有,游人都早己走了。”

焦四听说没人,又四下巡视一眼,也感到四周无人,便说:“峰儿,这是我们的小主人,公孙少爷,你快来拜见。”

焦峰一时摆然:“什么?小主人?”心想:我们几时跑出来这么一个小主人了?焦琴说:“峰弟,你快拜见呀!他真的是我们的小主人。”

公孙不灭说:“不用了!峰兄弟,我叫公孙不灭,你叫我公孙大哥好了!”

焦峰见爹和姐姐都这么说,虽然困惑,也不能不拜了,便就地拜见:“峰儿叩见小主人。”

公孙不灭赶快扶他起来:“峰弟,什么小主人不小主人的,你今后叫公孙大哥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