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靖难之役(第15/20页)

萼梅庵在城西“三山门”外的莫愁湖畔,面北对着莫愁湖,背后一带小山丘,丘后又是一带水域,当地人唤作“南湖”。这庵子隐藏在一大片梅林里,每年冬春交替之季,白梅开遍庵前庵后,若是刚巧来一场大雪,那梅花和白雪便分辨不清了。花落之时,梅萼梅瓣铺了厚厚一层,让人进出庵门不忍踏过,尽找空处落脚,却三寸空处也难寻。

郑芫母女在秦淮河畔雇了一艘竹篷船,那个和郑娘子约好的小尼姑着实热心,竟在河畔等着。于是三人上船,一路摇到三山门,出了城门洞,进入外秦淮,河面陡然变宽,这段河再往北去便汇入长江。小船在莫愁湖边靠了岸,郑芫从腰间掏出自己的饷袋,付了船资,也不要找零。船夫千恩万谢,小尼姑也合十行礼,郑芫少年心性,甚是自豪。

才一大早,那萼梅庵里居然婆妈姑嫂信女聚了上百人。自从峨嵋山的百梅师太,率徒弟从峨嵋金顶华严圣舍请了普贤菩萨的心经,来为萼梅庵的菩萨加持,便每日在庵里为南京的信徒们开讲祈福。峨嵋山乃是菩贤菩萨的圣地,峨嵋来的师太立刻吸引京师的女眷们成群结队而来,从七月初开始,已足足热闹了半个多月。

那同船来的小尼姑解释道:“或许是这庵名起得好,‘萼梅’两字不仅是指庵左庵右几千株的梅花树,更与‘峨嵋’两字谐音呢。是以峨嵋山的师太都愿意来庵开讲祈福,庵里的菩萨就如峨嵋山金顶的菩萨分身一般,格外法力宏大,百求百应。”郑娘子连忙合掌口念善哉,郑芫也跟着合十,只是动作有些生硬。

到了庵前,只见庵门外用布缦搭了一座大棚,若信徒来得多了,庵里便挤不进去,是以在庵外搭棚,远远也可看得见师太的开讲祈福。此时人还不算多,郑娘子和女儿携手挤进了庵内,对着普贤菩萨上香三拜,跪下祝祷:“求菩萨保佑国泰民安,保佑我母女平安无灾,信女我生生世世在红尘中以身弘菩萨的大法。”她拜完了,就从手袋中拿出一面镶金的铜镜。

那铜镜制作得十分精致,镶金的周边都是莲花,右角还有一个菩萨坐像,打造得宝相庄严,精巧可爱。郑家娘子用一条丝巾在镜面上拂拭了两下,只见镜中的容颜依然妩媚俏丽,一双杏眼含着泪光,更是楚楚动人。郑娘子默默祝道:“郑郎,这面镜子是我保留你送给我唯一的东西了,你看,你镜里的娘子可老了多少?”她默祷着,终于忍不住泪水流了下来,对着镜子喃喃地道:“芫儿已经长大了,还当了朝廷的锦衣卫,大家都说她聪明能干,又喜仗义打抱不平,名声好着呢。我瞧她的模样,倒是像你的分儿多些,我很高兴。”

身边的郑芫见妈妈对着她那面最宝贝的镜子喃喃自语,又泪流满面,一面掏出手绢替她擦拭了泪水,一面低声问道:“娘,你在说什么?”郑娘子轻轻推开了郑芫,低声道:“芫儿,你走开一会儿,让我单独和你爹讲两句话。”郑芫觉得妈妈今天怪怪的,也没说话,便起身走开。

郑娘子抱着镜子,对菩萨又叩了一个头,默默祝道:“郑郎啊,自你走了,我一个人带着芫儿离家在外流浪,一度就要沦为乞食,总算卢村好心的傅家救了我母女,在卢村卖酒度日,之后又被一场毁村大火逼得到南京投靠舅舅,总算自立更生,开了家酒店做营生。这些年的情形,郑郎你在天上都看着、顾着……”她说到这里,低下头来看着镜中的自己,喃喃地说下去:“芫儿长大了,又向往行侠仗义的生活,终将离我远去。现有一个官人章逸,待我十分体贴,我若要跟了他,郑郎你是否容许呢?”她拿起一副筊杯,默默祝道:“郑郎,郑郎,你若允许我,我便掷个圣筊。”她拜了再拜,将一副筊杯在香头上的烟里绕了一圈,便要向地上掷出。

站在庵门口的郑芫闲着四面张望,只见一群信女拥着几个皂衣尼姑走过来,为首的一个师太年约四旬,生得面如满月,眉清目秀,如不是缁衣削发,便十足是个美而福泰的富家太太。众信徒见她走过,全都合十下跪。

郑芫心知,这师太必是峨嵋山来的百梅师太了,正暗忖道:“这师太生得好相貌。”忽然发现一名小尼姑紧跟在师太身旁,正在师太耳边低声细语,郑芫从她的侧脸瞧得清楚,正是方才搭船一道来萼梅庵的小尼姑。她心中不知为何忽然闪过一阵不安,便不由自主地跟着走向前方。

这时那师太已走到郑娘子的身边,而郑娘子正将手中筊杯掷下。师太后面跟随了四个皂衣尼姑,和师太的衣着完全一样,想来都是峨嵋山来的,这四人一拥而上,郑芫的视线就被挡住,待她挤上前从人丛间隙中看去时,却正好瞧见郑娘子全身瘫软倒在地上。只见两个尼姑抱起郑娘子,叫道:“让开,让开,有位施主晕倒了!”便扶持着郑娘子,快步向佛桌后的侧门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