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260 上映后续(第2/3页)

事实上,距离顾熠毕业也没有多久了,一部《星际觉醒2》占用了他博士生涯的不少时间。

待《星际觉醒2》宣传期结束,顾熠就重返京大,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和研究。

有一篇《Nature》在,他已经不需要担心毕业的问题,不过朱教授对他的要求一向很高,他真心实意希望顾熠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夏师兄的去向已经定了,顾熠原本以为,以他的履历,留校任教问题不大,因为夏师兄的个人成绩和科研成绩都不错,但校方综合考虑过后,夏师兄还是去了外校。

夏师兄本人倒是很淡然:“我选了S大,回头咱们能经常见见。”

顾熠估摸着,本校背景想留本校恐怕真有难度,等他博士毕业了,未必也会在京大任教。

“我暂时不考虑这个问题,先毕业再说。”

夏师兄拍拍顾熠的肩膀:“加把劲,等你的第二篇《Nature》。”

对于成果,顾熠的心态相当乐观,实在不行就多陪自家导师两年,虽然朱教授时常嫌弃他,但顾熠相信,自家导师还是会手下留情的。

朱教授的年纪也一天比一天大了,顾熠还有几个师弟,但再过一两年,朱教授就不收学生了,夏师兄和顾熠都属于他收得比较晚的学生。

顾熠在学校的生活平静而淡定,三点一线,《星际觉醒2》所取得的荣耀的确让他受益匪浅,但顾熠自己不会拿出来刻意宣扬。

回京大之后,顾熠一要好好做研究,化学科普片也提上了日程,顾熠自己不擅长拍这种题材,就找了业内最好的科普片导演,从化学的起步说起,再拍化学行业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拍化学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这片子拍起来没那么难———顾熠负责出钱,请朱教授帮忙介绍专家,以朱教授在业界的威望,立刻叫来了国内各大高校化学方面的专家。

科普片几乎没什么市场化收益,拍摄经费基本来自于拨款,不过顾熠刚从《星际觉醒2》大赚一笔,投资一部科普片只是洒洒水。

但朱教授依旧为他争取到了经费:“你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何况科普是让人获益终身的事情,咱们今天拍了,就是把标准定在这里,以后其他学科想拍科普片,就得参照咱们的标准。”

朱教授一直想拍一部化学科普片,但他的人脉在化学界,和影视行业的从业者都不太熟悉,对他来说,启动这个项目不难,难的是以最高标准把片子拍出来。

而顾熠恰好弥补了他的短板。

而除了这两件事外,顾熠还考虑给化院建一座实验室。

京大化院的实验设施在国内算是很不错的了,但顾熠之前去北美的时候也顺路参观过他们的高校,在实验条件方面,对方的确稍胜一筹。

他想建实验室并不是出于什么高尚的考虑,问就是一个理由———有钱,任性。

“你知道自己有多么招人恨吗?师弟。”

“从你的语气听,我就能听出你有多恨我。”

夏师兄咬牙切齿:“快毕业,也让我占点便宜。”

据夏师兄说,京大化院那边顾熠未必好进,但S大化院对他倒是相当欢迎,顾熠手握一篇《Nature》,再来一篇顶刊一作的话,升副教授都不会太难。

“我没有那种要求。”

顾熠上辈子倒是给自己规划过晋升路线,毕竟高校非升即走的要求太过严苛,但这辈子,就算走了问题也不大。

他更喜欢安安静静地做实验,去创造一些成果,而非只考虑到晋升。

但顾熠心里很清楚,他之所以能够这么做,是因为他在娱乐行业积累了足够的资本,普通人是很难讨价还价的。

科普片、建实验室……在上辈子,这都是顾熠不敢想象的事情。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不管是做实验还是写论文,顾熠的内心都很平静,能够以最专注的状态去做一件事情。

在京大的生活过得很慢,但看着一片空白的研究一点点被填满,顾熠内心反而感觉到了强烈的充实感。

唯一不够好的一点是,夏师兄已经去了S大,不会时不时来顾熠的实验室溜达两圈,虽然两人还会经常讨论最近完成的研究和实验,但见面的次数比以前少太多了。

不过顾熠还是真心为夏师兄感到高兴,S大给夏师兄提供的条件不错,如果留在京大,他未必可以享受这么好的条件。

除此之外,夏师兄终于从被带的学生成为了可以带学生的老师,他一边感慨着学术这条路没有尽头,一边思考着如何把学生们带成化学界的优秀青年。

“向我学习,师弟。”

顾熠:“其实我当初连高考都不打算参加的。”

“哦,一边连高考都不打算参加,一边论文发《Nature》是吧?你信不信,只要我把你的话发上S大论坛,你这辈子都别想迈进S大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