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第2/15页)

为了完全复制某个物体,需要扫描构成本体的所有粒子并将之再现。也就是说,使用电磁波和粒子等手段逐一扫描本体的所有粒子。但是为了复制而观测粒子的刹那,波函数就会坍缩。如果不知道原本的波函数状态,就无法再现本体的量子状态,当然也做不到完全复制。而且,量子状态被破坏的本体也将崩溃。

再现量子状态的划时代手法就是量子传输。让两个粒子相互干涉,共享波函数之后,扫描其中一个物体,虽然构成本体的波函数还是会坍缩,但它的量子状态会被传给另一方的粒子。只要根据扫描得到的数据,配合另一方粒子中保存的量子状态进行复合处理,便可以准确复原本体的波函数。

当然,本体的破坏是无法避免的。另外,扫描得到的信息无法超光速传递,因此也不是超光速。但是,运用这个原理,便可以进行物体的传输。

实用性的量子传输实验是在21世纪中叶成功的。不保存量子状态的传输实验很早之前就完成了。这种实验可以传送停止的机器或者死亡的生物,但是活的动植物和工作中机械因为不能保持量子状态,都会被破坏。

量子传输的实用化使事态发生了改变。复杂机械可以保持工作状态传送到远处,家畜也可以自由运送。而运送人类在技术理论层面是可行的——实际上,早期就有不少科学家把自己作为实验品,有时也因此发生不幸的事故,但因为系统稳定性和伦理问题,长时间受到法律的禁止。

量子传输的事故率很快就降到了比普通交通方式还低,系统稳定性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但伦理问题在后来的几十年间始终争执不休。

复制出来的人类到底能否被视为与本体是同一人?更基本的是,复制出来的人类真的是人类吗?难道不是在机器中组装起来的人造人吗?还有,被复制的人类难道不是因为高强度的扫描而死亡了吗?如果是这样,每次以量子传输装置运送人类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发生了杀人案件,同时又制造出一个与原来一模一样的人造人出来。

另外还有传输错误的问题。扫描数据和量子状态因为都是用通常的通信手段传输,不可能绝对地避免错误。就算是一兆次里有一次的概率,只要有不同于原来量子状态的东西混入,那还能称为完全复制吗?岂不是每一次传输都会被破坏一部分吗?

坚持将量子传输运用于人类的科学家们慎重地对待这些疑问,不断努力说服大众:

基本粒子也好,原子也好,其本身没有个性。同一种类的粒子都是完全相同的。粒子的个性实际上就是各自的量子状态。也就是说,物质的本质不是粒子,而是量子状态。如果量子状态被保存下来,便可以认为是同样的物质。因此,如果量子状态得到保存,就算构成本体的粒子全部逸散,这个人也不会死亡。

在传输中遭到破坏的信息很少。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体内的微小结构也会因为天空和地面的放射线以及大气中的氧气等化学物质而不断破坏。如果昨日和今天的人可以被视为同一个,那么传送前后的人也应当被视为同一个。

于是,在22世纪初,人类的量子传输终于合法化了。

这时候,太阳系的诸天体上都建设了长期基地,通过量子传输网络将它们和地球连接在一起。不过直到人类的量子传输解禁为止,人类要飞去这些地方,依然免不了几个月乃至几年的宇宙飞行。在可以进行量子传输旅行之后,即使是边境基地也有大批人类访问,太阳系内的开拓程度飞速发展。这就是第一次飞跃。

量子传输的发送和接收都需要巨大的装置。为了开通量子传输线路,首先需要向发送方运送装置,所以量子传输不适合太空探测。原理上说,到达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用量子传输只需要四年又三个月便可以到达,但在准备阶段却必须在比邻星上建设量子传输接收基地。

这是很大的难题。如果用宇宙飞船运输传送装置,就算使用核聚变引擎也很难得到高速度,要几百年后才能抵达。更为现实的方法是将超微型机器人以微波加速到亚光速,冲进比邻星系,在目的地附近搜集资源来建设传输基地,但在四年的时间差中要控制微波,牢牢聚焦在目的地上,也是十分困难的任务。而且在对目的地环境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该怎么探索资源并加以运用,人类对此也毫无头绪。

23世纪初,出现了量子传输的划时代改进。那就是不需要接收装置的量子传输。

早期的传输只传送复制必需的信息和量子状态,而构成物体必需的粒子要靠接收方准备。相比之下,新型传送机将构成物体的粒子本身等离子化之后加速,以亚光速的电子束形式向目的地发射,然后再用这个电子束自身作为传输线路,将扫描信息和量子状态传送过去。由于电子束的分散性,扫描信息和量子状态可以在任意距离聚焦。只要在某一点上的能量密度超过阈值,再构成便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