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凸镜(第4/12页)

“这就是说,在类圆筒世界中,无论哪里都有人类居住——即使是在昆仑山顶。”

“这是当然的,不过我要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如果他们能在这里生活,那他们肯定已经适应了这种低重力状态。”

少年的眼睛一亮。

“是的。”外交主任轻轻点头,“从这里继续南下,重力还会越来越小,飘浮的石头也会越来越大。如果前面得到的消息正确,混沌谷里飘的就都是直径几十米的岩石。如果还像现在这样去穿越,恐怕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出来。”

“但是,那里却有其他的部族生活,他们已经适应了那里的环境……”

“所以去联系他们,说不定就能知道一些穿越混沌谷的方法。所以,无论如何请等我半年吧。”

“明白了。但是我恐怕只能等你三个月时间,再长就很困难了。科学主任一直盼着我犯错,他不会老老实实地等。如果我拿不出什么有说服力的理由,恐怕大家都会被他煽动。”

“好吧,我尽力。”女子纵身跳起,向直径30米的半球状帐篷的天窗飘去。只要习惯了,就会觉得天窗比地上的出入口方便。

红色的长袍在空中飞舞。少年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盯着空中的女子,两颊不禁变得通红。

在少年出生之前,旅行就已经开始了。少年所在的部族本来就是游牧民。传说中,在很久很久以前,当他们还在作为生存者故乡的行星上时就已经开始游牧生活了,只不过那时他们都在一定的区域里放牧,以维持全体族人的生计。而在这里,他们的目的则是沿南北方向中线穿越类圆筒世界抵达昆仑山,然后从昆仑山穿越混沌谷,再翻过须弥山,接着前往椭圆体世界的北极。

在最久远的记忆里,少年记得自己曾经趴在祖父的背上眺望天空。在他头顶的正上方,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光柱笔直贯穿了整个天空。光柱熠熠生辉的时候就是白天,光柱暗淡无光的时候就是夜晚。除了光柱之外,其他可以看见的天体,就只有椭圆体世界和他们行走其上的类圆筒世界了。

类圆筒世界就是一个环绕着光柱的圆筒,生存者们都居住在它的内侧表面上。因此,每当抬头去看天空的时候,不管朝哪个方向看,差不多都能看到类圆筒世界的一部分。白天,透过蓝色的天空,隐约可以看见对面像是蒙着一层白雾般的大地。不过在少年的眼里,那湛蓝的天空就仿佛是一块巨大的屏幕,对面的大地就像是一些参差错落的图案,直接印在这块巨大的屏幕上。

那边同样也有海洋、大陆、河流、山峦、沙漠,到处都能看见人、动物,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东西。部族里的人们按照各自的形状给它们起了不同的名字,诸如“大熊大陆”“蝎海”“海蛇河”“哥斯拉山”“伊塔卡雪原”等等,都是用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命名的,而且也常常会用这些地方的气象状况来占卜自己的行动。少年在懂事以前,一直都以为那些地形是画在天上的。后来当他听大人说那些地方都实际存在的时候,心中确实感到无比惊讶。

还有一件让人奇怪的事情:在类圆筒世界里,无论哪个方向都没有地平线。

在东西方向上,随着大地的延伸,大地本身的高度会逐渐增加,最后同天空交汇在一起。

在正北方向上,大地几乎一直都是水平的。但是随着大地的延伸,地面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直到抵达极远处。在那里,有一个极大的黑色圆盘占据了整个北方的天空,大地就消失在那个黑色的圆盘里。不知道为什么,仅仅是盯着那个黑色圆盘,就让人禁不住毛骨悚然。祖父说,那个黑色圆盘是“终点”,然后又解释说,所谓“终点”并不是说那里有一个叫“终点”的东西,而是说那里什么都没有。对于少年来说,这种解释非但没有让他明白,反而把他搞得更糊涂了。

而在遥远的南方,可以看见5000千米高的昆仑山。祖父说,昆仑山是一条巨大的山脉。在昆仑山顶看到的景象,应该比在山脚下透过厚厚的大气层看到的更加清楚,因为在那里看到的光线都是穿过了近乎真空的空间而来的,不会由于空气折射而产生偏差。在昆仑山顶,只有正南方向的地面比人的眼睛高出约6度,而其他方向的地面都比山顶的高度低。昆仑山的棱线从正南方向左右两边展开,起初是一条平缓的曲线,然后随着上升高度的增加,曲率也逐渐变大,最后在偏出正南方大约15度的地方几乎变成两条垂直线。在那之后,棱线从垂直的地方开始向内翻转,重新变成曲线。随着左右两边棱线的再次上升,它们逐渐向正南方延伸,并最终在比出发点高出约15度的地方再度汇合到一起——也就是说,昆仑山的棱线在南边的天空中划出了一个横30度、纵15度的巨大椭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