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登上月球(第4/5页)

从1931年到今天,类似的主题反复在科幻作品中出现,其中最经典的作品是罗伯特·海因莱因于1966年创作的《怒月》(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作为世界知名的科幻作家之一,海因莱因笔下的月球和地球截然不同:月球上很艰苦,但充满希望和开发的潜力,地球上则充斥着冷漠的利己主义。

海因莱因的故事和18世纪70年代发生在美国殖民地的独立战争有一个显著的不同:月球殖民地会直接威胁到地球人的生存。月球殖民地有类似于电磁弹射的装置,可以把载满稀有矿物质的金属容器从月球弹入太空,进而把矿物质运回地球。这些容器一旦直接落入人类聚居的城市,将比核爆炸具有更强的杀伤力。虽然地球人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月球人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得天独厚的引力井赢得了战争。

除了把月球变成殖民地,海因莱因的这本书还提到了一种有自我意识的计算机。名叫“麦可”的月球网络系统在拥有了意识之后,成为领导殖民地革命的主要力量,但后来从地球发射到月球的炸弹炸毁了它的电力系统。在这部作品里高科技和过时的细节混杂在一起,叛军居然通过电话和麦可交流,这也是科幻作品试图刻画未来世界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典型难题。海因莱因还在书中写下了麦可的电话号码,这个号码也许在美国确实能拨通。而当时读这本书的我是一个居住在英国的青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拨打了这个号码,令我吃惊的是,只拨出开头的999(在英国,999相当于急救号码)就已经接通了紧急服务热线。

回到现实世界,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任务是阿波罗17号于1972年12月11日登陆月球,40多年后我写下了这本书。不像广为人知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现在很少有人记得尤金·塞尔南和哈里森·施莱特,这两个最后在月球上行走过的人。从那以后,人类向月球发射过许多无人探测器,但再也没有人登上过月球。既然没有更进一步的登月探索,移居月球也就无从谈起了,更不用说利用月球作为探索太阳系的第一步。所以,我们曾经构思的科幻情节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通常会被科幻小说忽视的一个原因是,长期在经济上支持这项计划是非常困难的。短期内取得巨大成就的阿波罗计划其实是个政治目标——美国要在苏联之前实现登月,从而扭转美国在航天技术上的落后局面。但是在阿波罗计划成功之后,继续在登月项目上投资的政治目的就不那么明确了。在实现移居月球之前,先要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造简易的临时住所。所以,让科幻梦想变成现实的前提条件是政治野心和商业逻辑。

由于现在的国际局势缺少载人登月的政治需求,所以商业逻辑就成了人类是否要再次登月的决定因素。商业逻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月球移居者必须有在基地上自给自足的能力。一开始可能做不到,但长期目标肯定如此。人数众多的月球移居者不可能仅靠着地球的支持过活。第二,基地必须有经济活动。也就是说,仅仅自给自足是不够的,月球上的移居者需要向地球出口物品,以换取月球上不能生产的物品。

正因如此,一方面,月球可以说是既富有又贫穷。月球最缺乏的资源就是可以维系地球生命的空气。对于现在的科技水平而言,把1磅物品送上围绕地球的运行轨道大概需要1万美元。把这个价格乘以10,大概可以估算出把1磅物品送上月球的价格。另一方面,月球有制造水泥、玻璃和氧气的充足原料。所以,如果月球上有合适的设备——一开始肯定是花大价钱从地球运过去的,那么建造殖民地所需的大部分原材料都可以在月球上生产,但不是全部。

一种月球显然缺乏的必需品就是水。我们都知道,月球表面的暗斑一度被认为是海水,就像它们看上去的那样。阿波罗11号着陆于“静海”。这些暗色区域其实是凝固了的广袤的古代岩浆。月球表面严酷的环境让任何处于月球表面的液态水都会快速气化,消失在真空中。也许月球表面的低温可以让水保持冰冻状态,但是冰冻的前提是这些固态水不会直接接受太阳光的照射。另外,虽然我们经常说到“月之暗面”,但事实上月球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暗面的。整个月球表面都会接受太阳的照射。

有些证据表明,月球表面看起来是深坑的地方可能潜藏着固态水,一系列实验结果也都显示出水存在的特征。但是,月球上到底有没有水依然不确定,即便有水存在,可以利用的水可能也不足以支撑人类聚居。这肯定是个大问题。即便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水肯定也会被渐渐耗尽。在科幻作品的描绘中,月球上的移居者虔诚地利用每滴水,基本上像对待金子一样对待水。事实上,这些水远比金子宝贵。如果从地球上输出供所有月球移居者日用、耕作的水,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