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瞬间移动(第2/3页)

福特不太常用到“奥卡姆剃刀”理论。这个理论是由中世纪哲学家奥卡姆提出的,它的意思是不需要增加不必要的解释或行为。在当时,这个理论被描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个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玛丽·西莱斯特”号事件,即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朴实的解释(同时不违反物理定律),除非我们有特别的原因不这样做。换句话说,不寻常的理论需要不寻常的证据来支持。如果你非要坚持某个不同寻常的理论,那么最好有确凿的证据——这个证据绝不是道听途说的故事或者异想天开的理论。

《变蝇人》于1958年上映,影片中展示了瞬间移动的另一种可能——神秘力量被更加务实的科学所取代。电影中并没有用到“意念”的概念,而是利用了一种科学概念的实际应用——“物质传送”。在20世纪60年代的小说中,这种科幻技术一度被叫作“传送物”。长盛不衰的科幻电视剧《神秘博士》中多次使用了这个名字,但是除此以外,这个技术并没有太多机会在其他的科幻作品中大放异彩。

在20世纪50年代,“物质传送”并不是一个特别流行的概念,反倒是“电波”在科幻作品中十分常见,这个词的意思是信息通过无形的电磁波迅速在两点间传播。在量子力学中,粒子可以像波那样运动。这一切让当时的科幻作家认为,合适的科技可以把物质转换为波,如果波能在两地间瞬时传送,物质也可以在目的地由波重建出来。

那时候的科幻作品很好地利用了这个强大的概念,提出了一系列“如果……会怎样”的问题。在《变蝇人》中,主角弗朗索瓦(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加拿大的法语区蒙特利尔,所以男主角有个法语名字)发现他的嫂子用液压仪把他的哥哥安德烈杀死了。事情是这样的:安德烈制造了一个物质传送机,并用自己做实验。安德烈不幸和一只苍蝇同时进入了物质传送机,结果变成了一个顶着苍蝇脑袋的人,他的妻子埃莱娜惊恐万分,情急之下将其杀死。后来,一个顶着人头的苍蝇撞到了蜘蛛网上。

平心而论,以上“如果……会怎样”的问题不太符合逻辑(毕竟,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好莱坞影片)。如果那台机器能把人和苍蝇合二为一,它也能把人和空气合为一体,但这种情况对于惊悚片而言效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即便那台机器确实能把人和苍蝇合为一体,我们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苍蝇的头会像人的头那么大,而人的头却莫名其妙地缩小了。同理,我们也无法解释影片中人和苍蝇互换大小的腿。另外,精确地互换头和腿,而并不影响其他身体部位也让人匪夷所思,原子互换应该随机地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才对。

科幻作家很快发现了另一种值得探索的可能性,即《星际迷航》中的传送机。该传送机并没有类似“接收器”的装置,也和《变蝇人》中的机器截然不同。如果空间旅行者被传送到了实体物质中,结果就会异常惨烈。在一些科幻作家的笔下,这会导致一场大爆炸,另一些作家则只是简单地把人和已经存在的场景融合在一起。但不管怎样,结果都很惨。事实上,包括《变蝇人》在内的所有科幻作品的传送装置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传送的介质不是真空,而是空气。

空间旅行者被物质化的过程中,空气会发生什么变化?空气会和人混在一起,杀死旅行者吗?或者空气也会瞬间移动,产生强有力的冲击波?最简单的解释是,传送机会把两处空间中的所有东西都互换,所以两处空间里都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物品。

归根结底,科幻作品中的物质传送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瞬间移动到底是如何实现的。我们将会谈到,在量子物理中,瞬间移动粒子是可行的,粒子在某处消失,同时在另一处出现。但是,像这样的真正的瞬间移动并不包括物体的转移。被移动物体不会转变成非实体的波,穿过空间,并在另一处出现。相反,出现在目的地的物体是和原物体一模一样的副本,原物体则被销毁。整个过程中传递的只是信息,这完全避免了被移动到错误地点的灾难。瞬间移动其实是在目的地重新组装物体,而不是真正地转移物体。

即使科幻作品中的物质传送机完全失败,也可以在现实中用量子力学理论实现复制。这个例子出现在优秀的恐怖片《惊爆银河系》中。一群演员拍摄了类似《星际迷航》的片子,却被外星人误当作真实的纪录片加以研究。外星人真的重建了纪录片里的银河系飞船“保卫者”号,并劫持了那些演员,让他们驾驶飞船。扮演首席工程师的演员在首次操作飞船时犯了错误,结果惨不忍睹。虽然《星际迷航》里的传送机需要斯科特先生手动操作,这确实让人不可思议,但更大的问题是如何成功重组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