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最重要的人脉,要用在最关键的时候 县委书记车祸之谜 (第7/8页)

市委组织部长赵东在周昌全面前态度平和,甚至有些谨小慎微,但是到了成津县,他就收放自如。与四大班子的主要领导一一握手以后,对没有握手的其他县领导道:“各位,我就不一一握手了。今天的主角是侯书记,让他与大家一一认识。”

蒋湘渝便道:“侯书记,我就把四大班子的同志给你一一介绍。”

依着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武装部、政法委、法院、检察院这个顺序,蒋湘渝把所有县级领导一一介绍给了侯卫东。

在前往成津的这几天里,侯卫东下了一番苦工夫。他弄了一本成津县的机密电话本,还私下里要了一份成津县县级领导以及重要干部的履历。只要有时间,他就拿着干部履历来琢磨,慢慢地,他还看出了一些名堂。

成津每一位县级领导都存在一个飞跃点,比如,蒋湘渝中专毕业以后在临江县的一个乡镇工作时,恰逢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大的转变。当时有个顺口溜叫做“年龄是个宝,文凭少不了”。蒋湘渝年纪轻又有文化,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提拔成了副乡长,很快当了乡长,然后到区公所,再到县里,一路势如破竹。

当年被提拔为副乡长就是蒋湘渝的飞跃点,如果没有这个起飞点,或者说是再晚几年,蒋湘渝或许还在那个乡镇奋斗。一步高步步高,一步错步步错,这是官场升迁中的血泪总结。

在县委班子中最年轻的是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致,李致的成长也有一个飞跃点,这个飞跃点还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李致是成津本土成长起来的女干部,她从沙州师范专科毕业以后,来到了当时的成津三中。成津三中在农村,并不是城里的学校。李致到了三中,被借调到了区公所办公室。

当时的县委书记下乡检查工作,在田头偶遇了帮着社员插秧的李致。县委书记是南下干部就地转业,很朴实,也很武断。听说李致是干部,还是大学生,便将李致树为一心为群众服务的典型。有了这次机遇,李致很快正式调到区公所并任团委书记,一年后调入县团委。后来当了县团委书记,再到了一个偏远镇当党委书记,数年后回城就任组织部副部长,三十八岁就成了最年轻的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被县委书记偶遇,成了李致的飞跃点。

侯卫东仔细研究了所有县级领导的履历,得出结论,要想当官,得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有基本素质,这个素质必须保证能抓住突如其来的机遇,而这个素质很多人都具备;第二要有机遇,这个机遇有可能是突然掉下来的馅饼。比如改革开放以来,面对逐渐老化的干部队伍,党中央提出了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当时干部队伍中知识分子很少,结果一大批刚从学校出来的年轻人意外地被提拔上了领导岗位。

对于很多人来说,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天上真的掉下了馅饼。而更多的机遇则是凭着各种努力争取而来,比如侯卫东跳票当上副镇长,如果没有在上青林修路的准备,上青林的村干部们也不会齐心协力用选票将侯卫东推上副镇长这个岗位。这次跳票行动,便是侯卫东的飞跃点。

基本素质和机遇,两者互相融合,缺一不可。

将每一位县级领导研究无数次,写在纸上冷冰冰的文字也就生动起来,变成了一个一个的故事。这就如三维动画一样,原本是一团乱麻,盯着它看,却发现里面还有着立体而生动的精彩图案。随着蒋湘渝的介绍,侯卫东就将脑海中的形象与现实中的人逐个对照,他惊奇地发现,脑海中生成的图像居然与真人很接近。

等到握手完毕,就是常规的程序,蒋湘渝主持会议,沙州市委组织部长赵东正式宣布市委决定,然后由侯卫东作第一次就职讲话。侯卫东对这个讲话也进行了精心设计。作为主持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最重要的是分寸感,既要自信,又不能夸夸其谈:一是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二是要充分肯定成津县委、县政府取得的成绩,三是作一个一般性表态。

打开话筒开关,侯卫东用略为低沉的声音道:“尊敬的赵部长,明俊副部长,成津县的各位领导……”

第一排是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沙州市委常务副部长粟明俊、郭兰。后排则是县委、县政府的其他领导。

其中有主抓企业的副县长周福泉,他平常外出考察的机会很多,打扮比成津普通的干部要时尚许多。他穿了一件真丝短袖,腰上扎着鳄鱼皮带,皮带上挂着手机,头发遇到光线便闪闪发亮。他偏过头对李致道:“侯书记是青年才俊,恐怕还不到三十岁,他满了三十岁吗?”

组织部长李致“嗯”了一声,脸朝着主席台,不再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