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3章 一品(第5/6页)

次日皇明日报,新民报,天理报将此平播大诏刊之传遍四方,士民无不振奋,四夷无不胆寒。

万历坐步撵由十几名太监抬着缓缓走下午门。至于太子则亦步亦趋跟在天子身后。

今日如此场合是太子第一次陪同天子接受百官的朝贺。

林延潮,沈一贯等九卿皆着吉服在城楼下一并向天子行贺礼。

“平播之役全仰仗吾皇圣武昭宣,揽独断之上谋,不以众嚣而微动,决进剿之长策,虽小败却弥坚,故疆吏有所依凭,军资有所请给,功罪有所分别,以致穷取奇捷,超古震今,威加四方!”

天子闻言龙颜大悦道:“诸位爱卿亦有其功。”

林延潮继续道:“臣愧不敢当,臣有一言向禀告陛下。”

天子笑容满面道:“朕今日很高兴,正要回宫接受嫔妃们的庆贺,林先生长话短说吧!”

林延潮道:“启禀陛下,眼下两宫已毕,倭国播州已平,又多了倭国岁贡百万两之银,太仓之困实已缓解,矿税实已不必再行,臣请陛下撤回派至各省的中使,废除矿税负,使商路畅通,纾困于百姓。”

顿见天子笑容少了大半。

林延潮知道在这个时候进谏,并非是一个很好时机,很容易惹天子不悦,但为官有时候当圆滑,有时候又不能太圆滑。

天子看向林延潮道:“朝鲜,播州之役若非林先生运筹帷幄,朝廷焉有今日之风光。”

林延潮道:“这都是列祖列宗庇佑,臣仰仗陛下之洪福,三军用命报答君恩,臣不敢窃据其功。”

天子道:“林先生,你是治世之才。”

说到这里天子转身对身后的太子言道:“为人臣者,德,才,忠三者实难兼备,如林先生这样的,可以为百官表率了。”

太子闻言看了林延潮一眼,向天子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说到这里天子对林延潮道:“你功劳在朕心底,其余不用多说,几日内就会有旨意下达。”

听到这里林延潮哪不知天子的路数,仍是道:“臣谢过陛下,但矿税不可不废啊。”

“太急了吧。”

“矿税不废,臣又如何能在五年内使商税为国入。”

天子微微笑道:“林卿,朕今日实已疲,此事以后再议!”

林延潮还欲再言,但见天子已是起驾离去。而太子见此向林延潮点了点头,也跟上天子仪仗。

看到这一幕,林延潮默立良久,一旁于慎行上前道:“次辅,改日再劝吧!”

林延潮回过头对于慎行道:“天下之任,何其重也。仆敢不兢兢业业,如何能一日拖一日呢?”

数日之后,炎夏过去,一场秋雨过后,京城里终于有了几分凉意。

这不过是一个寻常的午后。

紫禁城城头盘飞的雀鸟依旧如常起起落落。

李俊手捧着黄包袱与十几名太监至内阁宣旨。

林延潮一见李俊有些出乎意料,自上一次天子要暂缓太子册封后,李俊已很少如此大张旗鼓。

哪知李俊却满脸堆笑地对林延潮道:“林老先生大喜啊!”

一旁的沈一贯,李俊也对他道:“沈老先生也是大喜啊!咱家在这里献给两位老先生道贺,事先讨些赏钱。”

林延潮,沈一贯对视一眼,做官到了他们这一步,对于下面的事心底都有几分了然。

“岂敢。”林延潮淡淡笑道。

午后秋阳斜照,一道穿堂风吹过,林延潮不由眯着眼睛,伸手捋了捋须,身上的大红蟒衣随风微微鼓起。

远处内阁中书,阁吏正穿梭各房有条不紊地处理公事,中使来内阁宣旨或传达口谕,这是常有的事,丝毫不影响他们。

林延潮面望着这一切,然后对李俊点了点头。

李俊打开黄包袱捧旨上前走向了北位,然后转过身对林延潮道:“林老先生接旨吧!”

林延潮清了清喉咙,拜下道:“圣躬万福!”

李俊也清了清嗓子,朗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精求理道,眷倚名贤,冀绍修谟烈之陆,用敷贲基图之重。帝赉予弼官惟其人……

……咨尔资政大夫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林延潮,身涵经世之才,猷抱佐王之道,术有奥衍闳深之识,而出以忱怐有端方直亮之操……

……值此国家多事之秋,社稷危难之间,卿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立扶纲常,先通海运,定策朝鲜,乃定播州,制降倭国,杨氏授首,东夷称臣。盖有不世之略,可建不世之勋,然必非常之人,克成非常之事,国家于辅弼之臣,怎可吝于褒奖。既大书于彝鼎,宜显示于朝廷。

兹特进尔太子太保兼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锡之诰命。”

说到这里,林延潮神情微微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