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到北京去(第4/10页)

“这个问题,追到根子上倒可以从文化方面找原因。中华文化也有消极落后的特性:内耗性和无序性。内耗必然阻碍共同秩序的建立,而共同秩序的缺失又滋生和强化内耗,二者在互为因果中陷入恶性循环……频繁的改朝换代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内耗,是对社会秩序最严重的破坏,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中国的内耗文化历史悠久,就从‘春秋多权谋’算起吧,至今也有两千多年,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始终都在这朝代兴衰的轮回中徘徊!‘家天下’之下,皇权无边,于是人人想当皇帝;而每个家天下又必然腐朽,于是要推翻,打破秩序;于是为争夺皇权的无穷无尽的征战就将人民拖进无穷无尽的苦难和动荡之中……无止境的内耗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阻碍了中华民族走向民主和科学。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下,动荡之后,人们能够致力于平等和民主秩序的建立,并逐步巩固之……让人主动放弃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被尊为美国‘国父’的华盛顿总统为了建立民主政体,竟然主动退下了总统的宝座;另一位杰出的美国总统林肯说:正如我不愿成为一个奴隶一样,我也不愿成为一个主人……

“外战外行内战内行,‘攘外必先安内’,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这种现象放在中国的内耗文化这一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了。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进攻北方,帝国主义列强也在中国沿海进攻,有大臣问慈溪太后,为什么不先抵抗外辱,而是要全力进攻太平军?慈禧说,洋鬼子只想要大清的银子,至多是一块殖民地,而太平军要的却是大清的江山!蒋介石当时的心态也无非如此。‘攘外必先安内’是宋朝老祖宗的首创,倒并非老蒋发明,从民族利益角度讲,蒋介石的行为是应受谴责的,而从他个人的政治前途角度讲,这是他明智的选择。由于蒋介石认为当时共产党才是他的心腹大患,所以虽然日本占领东三省多年,他并没有集中力量把日本人打回去,而只想与敌相安,好腾出手来剿灭红军。他的算盘打得很好,红军差点就全军覆没了,可是老蒋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中日一衣带水,日本人可不是当年的英法联军,他们不只是想要中国的财富,更想要中国的大好河山。日本人还洞悉了蒋介石的如意算盘,表面却装出一副真的只想要东三省的样子,背地里预谋全局,待老蒋首尾难顾时,才发动了全面战争……”

“你是说日本人的进攻拯救了共产党?”谢有盼眉头一皱,言语间透着挑衅。

“说拯救过分了,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重要因素,这让中国共产党得以休养生息、发展壮大。”白希尽可能让自己平静。

“不对吧?红军当年并非山穷水尽,走万里长征也是为了北上抗日。发展艰难是事实,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追兵阻敌,爬雪山过草地,最后既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又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斗争。所有这些不正充分显示红军顽强的生命力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力?这样的部队怎能被蒋介石消灭?又怎能说是日本人拯救了红军呢?”

谢有盼步步进攻,白希开始冒汗了。倒不是回答不了谢有盼这小子的问题,而是觉得回答他的问题太危险。自己还顶着个“右派”大帽呢,评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挫折已经犯下大忌,再这样说下去,一旦传到上面,说不定又栽下什么罪名来?

“谢有盼同学的这个问题,已经超出大家的学习范围,我们今天就不对此做更多的探讨了。将来大家有机会上大学的话,可以更深入地去研究我党我军的光辉历史,现在么——还是集中精力学习考试范围内的知识吧!”

“好吧白老师,那我换一个问题:日本人为了侵华准备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象满清一样把中国全打下来?”谢有盼还是穷追不舍。

“正如我前面提到过的,日本为侵略中国,前后准备了几十年。从军事的角度讲,日本攻打中国,他们挑选到了最好的时机——军阀割据,蒋介石刚刚从形式上统一中国,其实各地军阀都心怀异志。看着是几百万国民革命军,其实是一盘散沙。战斗力不行,武器装备也很稀松。一遇战事,多数先考虑各自保存实力。红军能够逃出蒋介石的包围圈,原因也在这里。

“日本人非常了解国民政府的军队,动手自然胸有成竹。所以战争开始的时候,日军很快就打下小半个中国,中国正面战场上的军队被迅速击溃。所谓机不可失,日本人把握得很好。可是从世界大局来看,日本人发动这场战争却选了一个最不利的时机。整个世界当时都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股力量已经界限分明,日本侵略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日本地处海岛,物产匮乏,又违背了远交近攻的军事原则,先打苏联,再打美国。日本人和德国人站在了一起,就把自己放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的对立面,成了真正的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