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3/6页)

为了鼓舞士气,纵队领导分头下到部队进行动员,和战士们一道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喝一口凉水,和宣传员一起编词、打快板、喊口号,沿途做好宣传鼓动工作。

六十九团不一般,

过沟涉水跨平原。

担任先遣做模范,

真金不怕火来炼。

行军为了赶时间,

追上匪兵把敌歼。

攻占运河铁路桥,

后续部队向前赶。

黄百韬如丧家犬,

夹着尾巴向前窜。

行军为了打胜仗,

猛追猛插把敌歼!

团长于步而、政委孙方圃边走边传达上级号召,战士们本来饿得前心贴后背,疲惫不堪。可一听说上级把自己团列为先遣团,顿时来了精神,一个个把裤带紧了又紧,有的战士还俏皮地说:“肚子空空行军方便,免得拉屎撒尿耽误时间。”就这样,六十九团的官兵硬是咬牙坚持着,行军途中,除了宣传员鼓动人心的竹板声,就是将士们大步流星赶路的声音。

沙沙沙的脚步声激起了文工团韦明股长的创作灵感,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一幕幕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场景在眼前闪过,他立即奋笔疾书写出了《乘胜追击》的歌词,交给亚威团长谱曲。亚威团长以他对部队生活的独特洞察力和艺术想象力,以夜行军急促有力的脚步作为节奏,很快为这首行军歌谱好了曲,呈现的节奏由弱到强、从低到高、由远而近,之后发展转化为齐唱、合唱和多声部轮唱,制造出千百万人呐喊、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音响效果——

追上去!追上去!

不让敌人喘气!

追上去!追上去!

不让敌人跑掉!

看!敌人混乱了!

敌人溃退了!

敌人逃跑了!

同志们!快追上去!

快追上去!

不怕困难,不怕饥寒,

逢山过山,逢水过水,

乘胜追击,迅速赶上,

包围它,歼灭它!

包围它,歼灭它!歼灭它!

六十九团的战士们唱着歌曲,群情激昂,脚步更加有力。经过八九个小时的急行军,晚上九点钟左右,终于逼近了驻扎在八杨村及周边的国民党四十四师后卫部队。六十九团没有片刻休整,乘敌不备,突然袭击了正在扎堆吃饭的四十四师一三〇团的一个营,解除了二百多人的武装。六十九团从俘虏口中得知,国民党部队除六十三军企图在窑湾镇抢渡运河外,黄百韬的六十四军、兵团部、二十五军等主力部队下午已经全部渡过了河,河东只剩下殿后的四十四师的三个团和运河车站的守备部队。

八杨村此起彼伏的喊杀声惊动了四十四师其他部队,他们一边拼命地组织反击,一边集结人马向铁路桥撤退。四十四师师部就在八杨村,师长刘声鹤命令各团使用重火力对冲过来的解放军先遣队进行压制。此时的四十四师刚由原来的四十四旅改制,装备非常强大,不算步枪、冲锋枪,仅机枪就有二百余挺,在这方圆几公里的村庄里,密集的机枪火力确实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作为先锋团的华野六十九团好似一匹“孤狼”,他们没有火炮等重武器,机枪数量也极为有限,况且村庄外田野上没有防御工事,没有隐蔽场所,所以,一开始采取硬打强攻的办法造成了严重伤亡。面对敌人强火力压制顽强固守的打法,一向作战灵活的华野六十九团迅速改变战术,他们一边牵制敌人,监视敌人的动向,一边呼叫后续主力部队火速增援。

四十四师眼看在八杨村的一三〇团吃紧,就让其他两个团各派一个营前去支援。恰在这时,华野后续部队的迫击炮连上来了,对准八杨村敌人的火力点一阵猛轰,顿时让十几挺机枪集体哑火。在解放军夜战、近战凌厉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敌人一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连缴械投降,其余的敌人退到了铁路桥两侧坚固的堡垒里。

运河桥头堡不仅墙壁很厚,而且还装有探照灯,不但如此,桥头堡附近地形开阔,很难藏身,就这样,敌人凭着地形优势和强大火力,顽强据守。华野连续组织了几次强攻,都无功而返。炮楼上的机枪还在突突作响,每一分钟都有战士倒下。

情况危急,一连连长张希春命令用炸药包炸掉炮楼。在全连火力掩护下,一个战士抱着炸药包上去后,爬行到半道被敌人探照灯发现,不幸牺牲了。第二个战士接着冲了上去,他选好角度,趁着探照灯射向别处的机会,一阵猛跑冲到炮楼下,终于炸开了一个突破口,但是后续人员突进去几次,都被炮楼里的敌人反扑了出来。张希春急中生智,把五六个手榴弹捆在一起,一连向炮楼里扔了三捆手榴弹,随着几声巨响,里面的敌人被一窝端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