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章 D日(3)(第2/2页)

虽然3000万在欧洲不算小数字,但对东俄体量来说偏少。在大国争雄时代,人口就是基础和法宝,布尔什维克党打算提高人口规模并为此采取多种措施:一是把目前红军全带回东俄去——这部分人口年龄段最佳,又有服役经验,今后也迫切需要;二是迁移部分目前控制区的人口,像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阿斯特拉罕等十来个城市人口加起来近1500万,而且成分是相对可靠的工人阶级,最初想把这些人口全部强制性迁走;三是竭力向德国争取被俘官兵回归——除已加入俄罗斯解放军部分,德国手里还有将近200万俘虏。

布尔什维克党希望通过各种措施将人口维持在4500万以上。虽然西俄人口更多一些,但西俄到处都被打烂,东俄远东和乌拉尔区还比较完整,4500万vs6000多万的差距不是太大。

带走红军的做法弗拉索夫没法干涉,但迁移人口遭到他强烈反对——认为斯大林是在谋杀俄罗斯人民。实际上德国也认为东俄粮食产量不足,这些人口迁移过去一定会面临大饥荒,所以也表示反对。至于俘虏,霍夫曼坚持自愿遣返原则——愿意投奔弗拉索夫的归西俄,愿意投奔斯大林的去东俄。因为根据摸底调查,大部分人还是愿意留西俄。

经过反复交涉并在其他方面让步,东俄方面也进行了让步,提出了自愿迁徙原则:凡愿意跟斯大林走的,一律带走;凡属于党团员、基层干部的,一律迁走。同时各级党组织还深入基层,动员他们跟党中央走,继续去东部建设社会主义。

这样一来,除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工人阶级自愿迁徙比例较高外,农村人口基本带不动——谁都知道西俄是没有集体农场的,弗拉索夫元首还下令要分田到户,谁也舍不得走。

因此最后人口预计分布将变成西俄7000多万,东俄3500万。西俄这7000多万人的粮食缺口霍夫曼已安排好了,以欠条形式从乌克兰调——今年是乌克兰分田后第二个年头,不但粮食产量将大幅度提升,其他生产也全面恢复,有较多余力进行粮食供应。在西俄很多地方已展开了分田到户行动,参加俄罗斯解放军的官兵优先分配到了土地。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解放军在开春以后战斗力不断上涨的原因——一来感觉自己才是正统,二来有切身的利益刺激。

这些新分配田地的面积虽然还不大,但至少春播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预计2年,顶多3年西俄基本就不需要从乌克兰再调入粮食。

除粮食之外,石油供应情况也大幅度好转,随着地中海输油管道基本建成和东线大规模战事结束,对西欧能源供应开始提量——石油是霍夫曼将来维系欧盟的支柱之一,还担负着石油马克的重要来源,但如果消费量被压制在很低的水平就不能撑起这个支柱来,因此,他就指示施佩尔一旦军用减少将部分资源转为民用,目前至少西欧各国首都出租车汽油已可以保障了。

德国全面停止煤制油项目,多余煤炭悉数用于发电,全力运转超级炸弹项目,随着东线逐步停战,施佩尔调整了用电比例,准备将大量陆军装备制造电力调度到超级炸弹和海军项目上来。

随着东欧粮食供应的好转,美洲农产品和其他产品的涌入,不但德国国内粮食日渐丰富,就连西欧各国的物资保障也充裕起来。各国都在加紧医治战争创伤,德国、法国境内几乎已看不到战争破坏的痕迹(主要是英美空袭造成的),比利时和荷兰也恢复了大半。

东俄那3500万人口(含500多万军队),霍夫曼不知道斯大林能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但这已不是德国元首该考虑的问题了。

斯大林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他对粮食问题也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