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演好升职记,职业规划是前提(第2/18页)

第一个传说是“烛影斧声”。赵匡胤驾崩之前的那天晚上,他召见赵光义进宫,然后屏退左右,哥俩单独喝起了酒。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乎在躲避什么,又见赵匡胤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还传出赵匡胤的喊声“你好自为之,好自为之”。赵光义深夜告辞回家。凌晨时分,赵匡胤就死了。赵光义似乎早有预料,带人赶在赵匡胤的儿子之前来到宫中。皇后情知不妙,只能默许把皇位传给赵光义。究竟当晚哥俩之间发生了什么,谁都不知道。有人说哥哥就是被弟弟毒死的。

第二个传说是“金匮之盟”。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在临终之前,召见赵匡胤,并让宰相赵普记录遗言。杜太后向赵匡胤交代:“儿子,你之所以能当皇帝,无非是当时周恭帝年幼好欺负。所以咱们老赵家要接受这个教训。少年天子好听不好做,将来你的皇位要传给弟弟光义。光义之后,再传给更小的弟弟廷美。再之后你的儿子德方也长大了,这皇位就由他继承。”这份遗言被记录下来,藏在柜子里面,就是所谓“金匮之盟”。这个传说宋史确实有记载,但有人认为不过是赵光义和赵普联手编造加进去的,给赵光义继位找个堂皇的理由而已。

这两个传说连在一起看,可能让您对赵光义的皇位合法性更加糊涂了,但是下面几个事实,或许能说明赵光义真的是一个狠角色。

赵匡胤一共4个儿子,老大老二死得早,老三赵德昭29岁的时候自尽而死,老四赵德芳23岁的时候莫名其妙地暴毙。赵德芳就是《杨家将》里的八贤王,正义凛然,手持金简,连奸臣、皇帝都有权力打的那位。其实您只能叹息他的那些故事仅仅出现在演义小说里。此外,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被传阴谋造反,贬到房州,38岁郁郁而终。按着“金匮之盟”的约定,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全部都死了,一个不剩。您一定会质疑,这巧合也实在太多太生硬了吧?

尽管赵光义登基的合法合理性一直备受质疑,但他在治国上倒是很好地继承了赵匡胤的治国理念和措施,并且继续深化。比如,赵光义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他登基之后第一次科举就比赵匡胤时代取士最多的一次人数还多两倍,为宋朝之后的社会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

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21年之后,59岁的赵光义驾崩。宋朝的开创局面结束了,守成时代到来了。

第三任:宋真宗 赵恒

宋真宗,赵恒,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29岁即帝。

您一定注意到了,这下是儿子继位了。“金匮之盟”给了赵光义上台的法礼借口,也为赵光义把皇位传给儿子设置了障碍。可是在赵光义还活着的时代,“金匮之盟”继承人名单里的人都死了,把皇位传给儿子,自然顺理成章了。

本来,按规矩也轮不上赵恒做继承人,他不是长子,也不是皇后所生。赵光义的长子得了疯病,次子暴死,排行老三的赵恒在赵光义死前二年,被立为太子。

宋真宗刚当上皇帝那会儿,的确是位勤于政事的君主。他免除了五代以来民间的欠税,把全国分成15路,各路行政长官轮流进京汇报工作。宋真宗依此对他们进行考核奖惩。但是与太祖、太宗这两位马上皇帝相比,宋真宗从小生活在宫中,养尊处优,性格比较懦弱,缺乏进取心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和辽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

宋太宗在位时,曾经率兵北伐辽国,但因为急功近利,大败而归,太宗甚至在战事中还失踪过。自此以后,宋朝对辽国就从主动进攻退到被动防御。而辽国却步步紧逼,屡屡侵犯宋朝国土。到了真宗执政,辽国更是得寸进尺,在宋朝边境烧杀抢掠。对边境的宋朝居民来说辽国就是灾难的代言人。

您穿越到宋朝,或许会不服,辽国就那么厉害?咱们宋朝就这么窝囊?其实宋朝倒也不是打不过辽国,关键是最高统治者真宗皇帝都不愿也不敢打仗,您让宋朝军民怎么办?

当时的宰相寇准就看清了这一点,也摸准了真宗的脾气。真宗登基的第8年,辽国的萧太后和皇帝亲自率兵南侵时,寇准故意把前线每天的战报扣下,几天后积累成一堆拿给真宗看,真宗被吓得心惊肉跳。寇准问真宗:“您是想尽快解决呢,还是慢慢耗着?”真宗当然想尽快解决。寇准说:“只要您御驾亲征,很快就能搞定。”真宗真不愿意去,可这宋朝毕竟是他的江山,只能勉为其难地出发了。边境的将士们看到皇帝亲自来了,士气大振。在寇准的指挥下,辽兵腹背受敌,宋军一时间取得了极大的优势。按说事情好办了吧,至少可以把辽军痛揍一顿,让他们长点记性,以后不敢轻易来犯。可宋真宗自己不争气。辽军一看形势不对啊,原来宋朝不是不能打啊,于是派人来讲和。优柔寡断又怕事儿的真宗正中下怀,赶紧答应了。双方几番交涉,在澶渊郡签订了所谓的和平条约——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