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城市套路深,涨点姿势保生存(第3/11页)

与其他皇室成员相比,公主在口语上受到的限制较少,在帝后面前,也可自称“我”或“吾”,但正式上表章时要称“妾”。

假如您是一位男性朋友,身份是皇子,在日常生活中,您的自称可用“我”或者“吾”;面对皇帝皇后时,则要自称“臣”,但不能是“儿臣”,宋朝并没有“儿臣”这个词的存在。

宫廷剧中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专属自称——朕。是的,它是皇帝的自我称呼。但实际上,作为皇帝,不需要任何时候都用“朕”自称,只有在朝堂上、与大臣议事或在正式场合与宫眷谈正事,才会自称为“朕”。而平时在内宫与家人或亲信、近侍轻松闲谈的时候,还是用最简单的字自称——我。但面对曾经是帝后的长辈,皇帝却仍然要自称“臣”。《铁围山丛谈》中就有这样一段记录:神庙(神宗)一日被金甲诣慈寿宫,见太皇太后曰:“娘娘,臣著此好否?”在这里就可见已是皇帝的宋神宗面对太皇太后曺氏,仍然要自称为“臣”。

咱们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的称谓,尽管有些繁琐,但也是考验一个人是否文明礼貌的第一道题目。尤其作为一名穿越者,您更是要上心,做好功课。

二、民间称谓有公式

体验过皇室家庭生活后,您决定再去民间百姓家里,换个身份考察对比一番。行,马上更新旅行线路。出发之前,您得先预习一下宋朝民间家庭的主要构成模式:宋朝法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在这种制度下,除去少部分人丁不旺的小家庭和鳏寡孤独家庭,民间百姓家庭基本上是一种大家族聚居的模式,比如一对老年夫妻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各自成家,生育子女若干,之后孙儿辈的成员又各自成家、生儿育女……无论家庭成员有多少,只要这对老夫妇还在世,这个大家庭就不能分开,三个儿子各自的小家庭按排序以“大房、二房、三房”加以区分。这种中间以壮年兄弟夫妇为核心、上养老人、下育子女的直系和旁系血缘关系并存的复合型家庭在民间家庭构成模式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最具考察价值。

当您进入一个民间大家庭中,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认亲戚是必不可少的,但问题是您知道自己现在是谁吗?

想要明确身份并不难,您只需留心一下家中仆人对您的称呼,就基本能推断出自己在这个家庭里的身份了。在宋朝,仆人们称呼男主人为“阿郎”,女主人为“娘子”;称呼主人的儿子为“郞君”,女儿为“小娘子”。如果主人有多个儿子或女儿,则在“郎君”“娘子”前面加男女分列的家族排行,例如“大郞君”“二郎君”“大娘子”“三娘子”等。如果仆人称呼您为“三娘子”或“三郎君”,就说明您是这个家里儿孙一辈排行第三的女孩或男孩。

但“娘子”“郎君”并非只限于仆人称呼主人,而是社会中人们对女性与男性的一种通用敬称。即使是与路人打招呼,只要对方年龄不是太大,您称一声“娘子”或“郎君”准没错。如果遇上个小萝莉、小正太,您可称呼为“小娘子”“小郎君”。对于您熟识的男子或女子,您可以采用“姓+行第+郎/娘”的方式称呼对方,如武大郎、杨六郎、孙二娘等等。

此外,家中的长辈也会以“郎”“娘”称呼儿子、侄子、女儿、侄女,如“三郎”“三娘”之类。“郎”还可以用于称呼女婿,以“姓+行第+郎”的方式相称,如程四郞。“郎妇”则是对儿媳、侄媳的通称。但在一些较为正规的场合,宋朝人通常称呼亲生儿子为“息子”,称儿媳妇为“息妇”或“新妇”,称呼亲生女儿为“息女”,称女婿为“女夫”。

如果您是家中晚辈,您又该如何称呼长辈们呢?曾祖父、曾祖母还在世的话,您可分别称呼他们为“公公”“大妈妈”;称呼祖父为“翁翁”或“大爹爹”,称呼祖母为“娘娘”“婆婆”“太婆”等。对于父亲的称谓,民间使用最广泛的是“阿爹”或“爹爹”,母亲的常见称谓有“娘”“娘娘”。儿媳妇称呼公婆为“阿舅”“阿婆”。女婿称岳父为丈人或泰山,称岳母为丈母或泰水。

假如您是一位女性朋友,到了宋朝,您得留意了,不能乱叫“老爷”。“老爷”是官宦人家妻子对丈夫的专用称呼,妻子以外的人不能这么叫。

如果是在平民百姓家里,您可称丈夫为“官人”,丈夫称您为“娘子”。这大概是当时夫妻间使用最为广泛的称呼。至今民间仍会把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

当只有夫妻两人的时候,您不妨对丈夫甜甜的喊一声“良人”,丈夫称对您的称呼亦为“良人”,这与现代“心肝”“宝贝”之类的昵称有点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