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章 方法是人想的(第2/3页)

诸夏的王朝越是往后,想要变法的难度就会递增,哪怕是遇到了皇帝支持变法,再也找不到一次变法成功的案例。

刘彦是开国之君,制定的律法别人推翻不行,可是由他进行改进是一点问题都不会有,哪怕是真的会有什么问题,举国上下也就是在脑子里面想一想,就是再耿直忠诚的臣工也不会直接反对。

要是想让刘彦去进行律法上的修改只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那一条律法真的不合适,可以是会给当代来带动荡,也能是为子孙后代埋下隐患。他哪怕是真的觉得需要改,除非是乾坤独断,要不然实际上还是缺不了沟通,取得至少一半人的赞同。

律法制定无小事,只要不是非改不可,一条律法既然已经制定并颁行,那就真的不要去改了。这个事关国家信誉!

“你们到底想说什么?”冉闵不是不耐烦,他觉得自己还是一个讲道理的人,就是被绕的有些脑仁疼:“说来说去,还是推三宕四咯?”

刘彦却是知道他们说了那么多,不是说给冉闵听,是说给自己听。

治理国家当然是不能当作儿戏,无论想要干点什么都要事先将利弊想清楚,便是做了一些什么有害的事情,一旦事关维护国家信誉,就是制定并颁布了有害的律法,那也要咬着牙执行下去,直至朝堂和民间一致认为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再来顺应呼声去改变。

那个并不是简单的死要面子,是用可以接受的代价来维护国家的信誉,也是保证统治不遭受更深层次的动摇。比起统治的稳固和国家信誉,除非是要亡国,要不就真没什么不能承受的代价。

听着似乎荒谬,但只要想到国家失去信誉和统治也不再稳固,国家将会陷入动荡乃至于发生内战,肯定能分清楚哪个的代价更严重。

在后世,都说诸夏的人民好统治,怎么能够忍受那么多。

一些动不动就无法忍受一些什么事情的歪果仁,明明小日子过得比地球上大多数人要舒坦,听信了第一强国的一些说词,被灯塔晃瞎了眼睛,推翻了自己看不爽的统治阶层,然后小日子活得比太平国家的鸡犬都不如。

诸夏人在面对歪果仁的提问,基本上很难去多说什么,脑子里的答案则是:玛德智障,大天朝的独有环境可是尔等蛮夷能理解!

数千年的历史告诉诸夏子孙,但凡动荡必有战乱,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

瞧一瞧那位“老大哥”的下场,再看看听了一些忽悠自己瞎搞的那些中东国家,全特么脑子坏了。

说诸夏人好统治也是一点没错,只要头顶有瓦片遮挡,肚子有东西填饱,对统治阶层就会存在顺从心理。但是真要活不下去,史书上记载的无数起义就是证明。

一个中央强权的国家,统治阶层担负的责任有多重?

刘彦之前已经告知冉闵,一旦强制进行阉割,那就是不止产生利益损害,某种层次上还代表着抛弃对现有统治阶层最为支持的那些群体。

傻了的统治阶层才会干让支持者心寒的事情。

更傻的统治阶层才能干出动摇统治根基的蠢事。

刘彦用手指敲了几下桌面,扫视了一圈。

正在演讲的纪昌闭嘴。

全部的人先是看一下刘彦,随后全部看向了吕议。

“臣以为强制阉割不可取。”吕议站起身来,面对刘彦停顿了一两秒,才继续往下说:“臣以为,有爵者与国(利益)同体,大汉强盛于他们有益,可舆论引导之。”

冉闵完全是下意识“哈”了那么一声,想说话却见刘彦目光锐利地看过来,表情闷闷地按捺下来继续听着。

“纵观历朝历代,未有陛下得国之正者。陛下之威望,于臣民心中无穷尽。”吕议对着刘彦行了一礼,面向诸位同僚之后,再次面向刘彦,说道:“既是与国同体,知晓厉害关系必从之。”

刘彦知道舆论的威力,只要是引导得当,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成为一种趋势之后,挡之必亡。

汉帝国已经不止一次用舆论引导来推进国策的进行,像是国家内政困难的时候依然不断对外开战,就是舆论上是对异族赶尽杀绝为主调。再来还有汉家男儿娶或纳异族女人为妻为妾,会进行得那么顺利,离不开舆论上的一些引导。

“由陛下先行,必然成为上行下效的趋势。”吕议知道刘彦支持对男奴隶进行阉割,恰恰少府才是整个汉帝国拥有奴隶最多的部门,而少府又是天子的私人所有:“只是如此这般,恐怕还是会有些许怨言。”

真的要那么干,等于是所有的锅都由天子背下。历来只有别人为天子背锅,哪有天子为别人背锅?

所以也就是刘彦了,换作其他的天子,一旦臣子敢有这样的建议,恼怒是必须的,甚至可能严厉处置提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