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20章 黄石(第2/3页)

张良拍了拍已经快被他翻坏的书:“就是这本喽。”

项缠心里痒痒,更加想知道,那老翁大费周章送给张良的,究竟是什么书,读完之后便能“为王者师”,这不是吹牛么。

张良拗不过他,最后还是报出了书名:“《太公金匮》!”

“这是什么书?”

项缠表示没听说过,张良少不得给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科普道:

“八百年前,周西伯昌从羑里脱困,回到西岐后,便与吕尚合议如何倾覆商朝,吕尚便献上阴谋修德,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也。”

“这些太公所著的兵法、阴谋、言谈,合称《太公》,又分为三卷,分别是兵、谋、言。《兵》便是太公兵法,又称之为《六韬》,本是田齐兵书,五国伐齐后流入各国,项氏应当也有。”

“好像有。”

项缠记得,父亲好像让他们兄弟三人学过,但他那时候年少贪玩,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倒是仲兄项梁学得最为认真,被迁去关中前,还将这《太公兵法》教给项籍,说这就是项籍想要的“万人敌”,只是项籍也没学通透,就觉得自己已领会,就扔一边了。

张良接着说道:“《阴》,便是《太公阴符》,主言阴谋之事,据说为鬼谷子所得。苏秦曾游说诸侯,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后来他得到了太公阴符,如获至宝,头悬梁椎刺股,苦读之后,遂为纵横大家,合纵诸侯,佩五国之印,齐因之衰,燕因之而兴……”

只可惜,那是纵横家最后的光辉了。

张良叹了口气,才说起了手里的这本《言》。

“所谓《言》,便是,《太公金匮》,此书乃太公言谈,合阴谋,通兵法,却非兵家、纵横,反而偏重于道家的治国之道,也只有读了金匮,才能将阴符和兵法融会贯通……”

“原来如此。”

项缠点了点头,难怪张良如此推崇此书,更觉得那老翁不是一般人。

“他就没说自己叫何名?又为何会有此书?”

张良摇了摇头:“那长者只说,十三年后,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良不得复见……”

言罢,张良露出了笑:“所以,我称之为黄石公!”

“黄石公?”

项缠摇头:“没听说楚地有这样一位人物,或许是家住济北,是齐人罢?”

他也没当回事,问过就算了,打了个哈欠,自回室内睡觉去了,庇护他们的豪侠说外面还在大肆缉拿项氏人员,近来最好不要出山,每月衣食都会按时送来。

等项缠离开后,张良才摇了摇头。

“这就信了?”

那是在刺杀秦始皇半年之前,张良身在济北谷城县,恰逢朝廷下达《挟书律》。听闻此事后,张良借宿的那户人家慌忙把祖辈收集的简牍拿出来烧了,生怕出事,张良在火堆里抢出了半本世间已绝版的《太公金匮》,自行抄录。

这便是此书的真正由来。

虽然齐地最喜欢托古人之名来创作,很多“古书”里也掺杂了诸子百家的私货,但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本书对张良的确很有用。

张良过去曾读过《六韬》,也接触过《阴符》,但很多地方仍有不解之处,阴符讲的是阴谋纵横之术,兵法说的是如何用兵打仗,可读了金匮后,却一下子通透了!

至于黄石公?那是他现编的故事,也算对《太公阴符》的活学活用了,故事说得精彩,项缠被他唬得一愣一愣的。

原本的历史上,项伯还会再上张良好几次当……

张良也非故意欺瞒,只是心里隐隐觉得,这是命中注定。

“《太公金匮》遭遇秦火,犹如宝剑蒙尘,而我张良,或许便是让它重新发光的壮士。”

那时候他一心扑在刺杀上,没有太过感触,等莒南刺杀之后,张良复仇的怒火,仿佛随着那一椎扔出去了,而沧海壮士大铁椎,以及齐地起义无数人的死,也让张良猛醒。

学医……不,是做搅屎棍救不了天下!

秦之兴亡,虽系于秦始皇一身,但反秦,不是简单刺杀能实现的。

张良明白了,光是一地反秦是没用的。

得六国之地,一齐反才行!

眼下,秦始皇帝日益骄纵,南北同时开战,尤其是南方,出动了二十万人,楚人苦之,硕大的三楚之地,已隐隐有不稳之势了。

但不能寄希望于秦朝作死,自己也得努力。

他也要像太公望那样,以阴谋兵法之力,联合松散的六国反秦人士,谋划对秦朝的新一轮反攻!

于是,张良像苏秦那样,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开始淬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