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荆轲刺秦王(第6/7页)

荆轲的故事此到结束。在战国几个著名刺客中,荆轲大概是最受后人推崇的,但他是最失败的。

后来,陶渊明说他失败的原因是“惜哉剑术疏”。也就是说,荆轲空有刺客的精神,但杀人的业务有点菜,最后居然在离秦王很近的地方,还给秦王逃走,然后反击成功,自己功败垂成。

这话可能很有道理。而且荆轲估计对自己的业务有点不自信,否则,他就不会等那个聂盖了。于是很多人就想,如果姬丹不那么着急,能够等到聂盖的到来,两人一起到秦廷当中,联手刺杀嬴政,肯定应该成功了。

于是,很多人又觉得,如果这个计划成功,秦始皇就此死去,中国历史会是另一个模样。燕国不会被灭,战国继续精彩。

这些预测很能让人产生很多的联想。然而,即使秦始皇死去,秦国也绝对会继续强大,燕国同样会被灭掉。

只是那一段历史的细节会是另一个模样。秦始皇死了,得益的绝对不是燕国,而是嬴政国内的政治对手或其他人士;不管是谁上台,这位初即位的领导人一定会把罪行推到燕国的头上,然后迅速发动伐燕战争。以燕国的实力,被快速消灭是情理之中。他要是不高举伐燕报仇大旗,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秦王。而秦国死掉一个最高领导人,也就是挂了一个国家元首而已,国力一点没有受损。而秦国还有王翦、李斯这样的牛人在支撑,国内高层发生动乱的机会基本不存在,国外敌对势力又有谁能突破王翦的虎狼之师?

太子丹只是个很有热情的搞事者,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这哥们儿本来爽歪歪地去当人质,想靠着以前的关系得到秦王的关照,哪知,到了秦国,嬴政不把他当一回事。这哥们儿就耍起公子爷的脾气,居然逃跑了——人质逃跑,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国际事件。

他回到燕国之后,就一心一意想着去杀掉秦王,要回自己的面子。当然,如果能搞出一套富国强兵政策来,然后与秦国对决,最后把秦国打败,那是很对头的。可他居然只想到派出一个刺客,跑到咸阳去把秦王刺死。玩的是黑社会的做法。

他却不知道,黑社会的做法只能在黑社会那里行得通,却不适用于国际社会。他天真地以为,当年曹沫用一把宝剑把齐桓公劫持,逼迫他把鲁国的土地退还鲁国。可现在的形势跟当时的环境一样吗?当时,管仲只是想让齐国称霸,满足曹沫的要挟,那是为了在政治上加分,化被动为主动,把负面影响变成正能量。既救回齐桓公的命,也向外界释放出齐国是讲诚信的一个国家的信息。而现在秦国根本不需要这个诚信的帽子。你惹他,他打你,你不惹他,他同样打你。即使你把土地献给他,他仍然打你——除非你把所有的土地证都交给他。

姬丹看不到这一点,结果是给我们奉献了荆轲刺秦这样一场豪华的大剧,从开演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极大地丰富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他注定要失败,荆轲也注定失败。想靠一把匕首扳转历史的车轮,是永远办不到的。即使荆轲能等到聂盖,侥幸成功,但那也只是荆轲的成功,让他的故事成为一个完美悲壮的故事,而姬丹仍然是失败的。

只是姬丹的失败,败得很不上档次。而荆轲的失败,却轰轰烈烈,在那一页历史上,灿然出色。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失败,成色是不一样的。

义士高渐离

荆轲死了,他以生命的完结来结束这个故事。

但余震仍然没有完。

嬴政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竟差点死于这个天天在燕市那里又唱又哭的男人。这哥们儿本来脾气就火暴,受了这个刺激,他要是不报复一下,他还是秦始皇吗?

嬴政下令提前启动伐燕程序。王翦带着大军渡过易水,向燕国发起冲击。

燕国和代国的部队集结起来,抗击秦军。

王翦在易水之西与燕代联军会战,大破之。

始皇二十一年,王翦攻下燕国的首都蓟。

燕王和太子丹率着最后的部队逃往辽东。

李信猛追过去。那个代王赵嘉眼看逃不掉,就叫那个燕王赶快把太子杀了,拿着那颗脑袋送给秦王,心想也许秦王会原谅他们一把。

姬丹知道后,立刻逃跑。但他的老爸为了活命,对他也不放过,派人到处排查,硬是把他捕获归案,然后割下他的人头,送给嬴政。哪知,那颗人头还没有送出去,秦国的大军已经开过来了。

姬丹就这样完蛋,死在老爸的刀下。

荆轲故事中还有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高渐离。

高渐离本来跟刺秦无关,但他是荆轲的朋友,又在易水边上与荆轲共同表演,也被秦王划为荆轲的同党,到处通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