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这个天下更乱了(第7/11页)

廉颇把他们送到边界上,对赵王说:“你们从这里去渑池,来回行程最多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你们没有回来,就说明秦国把你们扣留了。我就马上立太子当王,断了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

赵王没有办法不同意。

秦、赵两国元首终于在渑池会面。

他们在那个团结友好的氛围中,到底都谈了些什么,做出了什么样的合作协议框架,历史上没有记载,倒是记载了一个大大有名的故事。

秦昭襄王看到赵王果然脸色煞白地来了,还带着那个上演过“完璧归赵”精彩大戏的蔺相如,心里很高兴,天天都请赵王喝酒,吃秦国当地的土特产。

这一次,秦昭襄王不想像平常的宴会那样,请个伴奏队来,而是请赵王过来,举行一场赵王渑池酒会独奏。

赵王没有办法,只得拿着乐器演奏了。那时不像现在,你会拉个二胡,人家也会说你这个领导多才多艺啊,可以到处拉风一把。可那时,大家都认为吹拉弹唱,那是下等艺人做的,领导贵族只能听。也就是说,谁听谁高贵,谁弹谁下贱。

赵王演奏过后,脸色很难看。

秦王欣赏过后,脸色很灿烂。

当然,如果只是高兴了一把,哈哈笑着鼓一下掌,后面的故事也许就不会发生了。哪知,秦昭襄王的高兴有点儿过头了,在笑着表扬了赵王的演技之后,还叫来史官,口授了一段文字: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鼓瑟。

赵王看到史官将这一段认认真真地写在竹简上,知道自己为秦王鼓瑟这一笔注定要垂之久远了,心里气得要命,骂完秦王又骂蔺相如和廉颇,你们为什么一定要老子前来。说什么不来会让赵国丢脸。现在来了,这个脸丢得更大了。

这时,蔺相如出场了,他跑到秦昭襄王的面前,大声说:“我家大王老早就听说大王敲瓦盆的水平很高。现在请大王来个敲瓦盆独奏,让大家开开眼界。请大家鼓掌!”

秦昭襄王一听,差点儿大爆粗口,你这个蔺相如也太缺德了。老子不敲,看你如何。你想敲自己去敲。这里到处有瓦盆。

蔺相如不顾秦昭襄王的大怒,跑到边上拿到一只瓦盆,然后跪到秦昭襄王的面前,大声说:“瓦盆来了。请大王敲敲!”

秦昭襄王大声说:“我不敲!”

蔺相如冷冷一笑,大声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五步之内,我就可以血溅大王!”

秦王的卫士们哪想到会发生这个事,一时都拔出大刀,要砍蔺相如。

蔺相如绝非长得高大威猛,可这时他突然怒目圆睁,大声呼喝起来,那些卫士居然都畏缩起来,不敢下手了。

秦昭襄王一看,知道真的碰到猛人了,自己要是硬着头皮不敲,只怕这哥们儿立马变成刺客,那可不好玩。只得在瓦盆上敲了一下。

蔺相如大声道,赵国史官何在?

赵国的史官走了上来。

蔺相如向他口授了一段文字: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昭襄王虽然脸色难看,但事已至此,也就没有办法了,谁叫自己缺德在先。现在吃亏在后,也只能无语了。

秦国的大臣们看到蔺相如多次让他们的老大丢脸,显得他们太没有用了,便都说,请赵王用十五城给大秦帝国的老大祝寿。

你听,讲出这种话的人,是多么弱智。这样的话要是能难倒蔺相如,那他还是蔺相如吗?

他们的话还没有画号句,蔺相如就大声说,那请秦国也把咸阳送给赵王当祝寿的礼物吧。

秦国的大臣们一听,个个都觉得自己真是比这个蔺相如差了不止一个档次。于是他们觉得只有把赵国打个大败才解气——现在这个社会是实力说了算,而不是嘴巴说了算。

可秦昭襄王知道,现在赵国的实力不可小视,况且还有廉颇这样的名将在,打得不好,那就完了。因此,他没有对赵国开战。

蔺相如在秦国这边为赵国大大地争了面子,让秦国君臣颜面尽失。赵王觉得这个蔺相如真好。于是,回到赵国之后任命蔺相如为上卿,比廉颇的级别还高一格(有个故事叫《将相和》,说蔺相如回来之后就被任命为相国。其实当时赵国的相国是平原君赵胜)。

于是,老将军廉颇就不高兴了:我为赵国打了无数胜仗,打得头发胡子都已经白了,才有现在这个位子,你就跟赵王跑一圈,争了个面子回来,就可以当我的领导了?你以为秦王不敢杀你,是怕了你?他们不敢对你动手,不敢杀向赵国,是怕了我啊。你在那里表演的时候,我陈兵边境,这才保证了你的安全。不信,你自己去跟秦王玩玩,看他还放你回来吗?现在你比我的级别还高,我这张脸真没有地方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