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第2/4页)

所以,当刚吃过晚饭正坐在廊庑下摇扇纳凉的宗泽,闻得门人传报有自称是宗留守故人之子方承道者求见时,其反应自然是既意外又欣喜。他即命一名亲兵前去,将方承道引进了后衙。

当年在掖县时,方承道不过十五六岁光景,如今已经是个壮年汉子。方承道的容貌颇似当年的方汉奇,唯其身量比乃父略高。宗泽与其一打照面,仿佛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旧友,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他非常热情地邀方承道进入花厅落座,命人端上凉饮瓜果后,便迫不及待地问起了方家的情形。

方承道见了宗泽,亦甚热切激动。他先是代表乃父及全家,表达了对当年宗泽冒险相救之恩的深切感激,然后便简要地叙说了这些年来方家的经历。

他告诉宗泽,当年他父亲方汉奇携全家老小逃出掖县后,为了避祸,曾辗转数地屡次搬迁,最后才在亲友的帮助下落脚济州,仍以教授私塾为生。因恐影响宗泽的仕途,就未再与其联系。后来因染肺疾,父亲方汉奇已于宣和四年故去。目前其妻小随其兄方承学迁居沂州,而他本人则因与人合伙做生意常住汴京。

他说宗老伯前来镇守汴京之事,他是早就听说了的,一直想来拜谒,只是怕宗老伯上任伊始公务纷纭,未敢打扰,所以迟至今日才冒昧登门。说着,方承道解下系于腰间的包裹,从中取出一个锦盒向宗泽奉上,说这是父亲特地请名匠雕刻的一件珍品,寄寓祐安祈福驱妖辟邪之意。父亲临终前曾再三叮嘱他,日后如果见到宗泽,务必代其馈赠。

宗泽打开锦盒,见里面装的是一尊龙头狮尾的玉质麒麟。宗泽有些鉴玉常识,一望即知这尊玲珑剔透的玉雕,乃是由一种唤作绿松石的罕见玉石制成。据说历史上那赫赫有名的和氏璧,就是绿松石雕品。宗泽端详着这件故友遗赠的珍品,一时浮想联翩,不禁对才高志远的方汉奇屡求功名不得、终致埋没乡间的命运唏嘘不已,感慨万端。

出于对故友的感怀之情,宗泽问起方承道的生活寒暖,表示如其有为难之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尽力相助。方承道忙拱手作谢,说他虽系一介书商,粗茶淡饭尚能自足。何况宗老伯目下面临之艰难,殊非草民可比。他无力替宗老伯分担万一,已是深感惭愧,又岂可为之再添烦乱。唯望宗老伯能明察世事进退裕如,万事昌顺身康寿永,就是他与乃父在天之灵最大的愿望。

宗泽摇头笑叹,感谢贤侄的吉言,只是我等不幸生逢乱世,如今我又身负镇守汴京重任,确乎是难乎其难。进退裕如万事昌顺不敢指望,我这把老骨头在有生之年能做到的,恐怕也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是呵,宗老伯忠勇报国之志世所咸知令人景仰,然则只怕是——”方承道接着宗泽的话头说了半截话,却若有所思地停了下来,似在踌躇下面的话该不该说出口。

“嗯?只怕什么?”宗泽见状问道。

“这话……这话恐有些不入耳。”

“无妨。”宗泽豁达地把手一挥,“忠言逆耳利于行嘛。你父亲生前与我交谈时,十句话里常常倒有五句逆耳,我还偏偏爱听。这里没有外人,你有话尽管直说。”

“那晚生就冒昧直言了。”方承道喝了一口凉茶,放下茶碗直率地看着宗泽,“晚生以为,若宗老伯果真是一味只作鞠躬尽瘁之想,则祸不远矣。”顿了顿,他又用很恳切的语气补了一句,“不瞒宗老伯,晚生今日前来拜见,一来是行应尽之礼,二来也是为了提醒老伯此言。”

宗泽的面色严肃起来:“此言何解?”

“很简单,此非老伯全身之道。”方承道放低声音,徐徐说道,“守卫汴京之难,国策摇摆之遽,宗老伯比晚生清楚,无须赘言。由是,则不难想见宗老伯处境之险恶。这汴京守得住,老伯未见得有功;守不住,则必定有罪。甚至虽是一时守住了城池,却激起了金邦更强烈的报复欲望,朝廷不堪重压,亦不免迁怒于宗老伯。如此进退维谷之前景,宗老伯难道会看不出来吗?”

若在平日,宗泽闻得这般在私下里指斥朝廷的锋利言论,肯定会断然喝止。但由于因牛亨吉案而引起的烦忧正纠结在胸,此刻他却并未作色,只是浅浅地一叹道:“老夫既蒙朝廷委以重任,唯求尽职尽责而已。至于成败功罪,虑之过多无用,悉由天命定夺罢。”

“恕晚生不敬,宗老伯此言差矣。”见宗泽的态度是对上述言语予以默认,方承道下面的话便说得更加直接了,“朝廷对宗老伯名为倚重,实为排挤。否则以宗老伯之资历功勋,岂会屈居于谄媚小人之下,只落得一个区区汴京留守?而宗老伯纵使再劳苦功高,又岂能见容于那班宵小奸徒?宗老伯固忠矣,惜乎朝廷却非义也。从来权奸居于内,良将莫能成于外,昔日杨家将的下场,即为显例。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前车之鉴不可不察。此患不虑之,焉得无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