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秦起始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6)(第3/5页)

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取得的骄人战绩太过耀眼,完全做到了传说中的功高震主。秦昭襄王作为一位资深的成熟国君,他早已经学会争霸天下不能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要全盘考虑所有可能的因素,为了能主持好大秦工作,自己付出的努力常人难以想象,可现在在白起身上秦昭襄王感觉到了一丝危险气息。

白起真是太牛了,战争中的胜利让他的威望空前提高,他已经控制了秦国军队的实际领导权,根据白起的远大宏伟蓝图,如果让他占领了赵国,他就有了赵国这个控制实体。从理论上讲,他就有可能拥兵自重,另起炉灶。玩了一辈子政治的秦昭襄王不得不考虑,以白起的能力和感召力,如果不加控制是会出问题的。

领导有了烦恼,马上急领导所急,不动声色地为领导分忧,这才是一个成功的秘书。范雎作为秦昭襄王的贴身秘书,当然明白这一道理。白起要求灭亡赵国时,他马上跳了出来,声援秦昭襄王,反对白起。要说人就是不能太聪明,太聪明容易做坏事。范雎是聪明人,所以来到秦国后干了许多缺德事,结果日后遭到了报应。

范雎和秦昭襄王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经过这么多年的朝夕相处,他比秦昭襄王肚里的蛔虫都更了解秦昭襄王。这次秦昭襄王迟迟不下令让白起攻赵的原因,他已经做出了详尽的分析,下一步就是利用此事进一步拉近和领导的关系了。

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有私欲,范雎是正常的聪明人,私欲更强,领导秦昭襄王不愿意让白起攻赵,出于私心他本人更不愿意白起接着攻打赵国。原因很简单,白起对于秦昭襄王的威胁还停留在可能的阶段。但是对范雎的威胁已经是实实在在的了。谁让白起成名之后的出场费比自己要高呢!

白起成功令范雎担忧,害怕影响自己的地位。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所以范雎决定要把白起搞掉。自公元前259年起,白起的军队一直磨刀霍霍,准备进攻邯郸,无奈一直没有等到秦王的出兵令。得知是范雎进言不让出兵,白起对他恨之入骨。

其实原本白起和范雎是一对好朋友,二人共同伺候领导,两人相安无事,领导也非常满意,他们经常作为友好典范受到表彰。但是长平之战的胜利,打破了这种平衡,白起因为军功,在领导和群众中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范雎。

在利益面前,范雎二话没说,抄家伙就朝白起打去。可范雎知道,如果随便就当众阻止白起为国争光的正当请求,那会死得很难堪的,必须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秦昭襄王是这样想的,范雎更是这么策划的。

作为秦国当时最红火的政治家,范雎在朝会上对秦昭襄王说:“我尊敬的大王,赵国现在绝不可灭。”秦昭襄王一听范雎这么说,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呀,心想:还是范雎深知我心,如果他能想出歪点子阻止白起,找机会还可以再重用。不过秦昭襄王却当众斥责范雎一顿,说他不能紧跟国家政策的调整方向。

范雎为秦昭襄王想法解忧,却遭到了训斥,不过范雎并不生气,他就是要给秦昭襄王虚伪一把的机会,现在看秦昭襄王表演已经到位了,便说出自己的理由:“长平之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可战争的受害者是老百姓呀。现在所有的外汇储备、粮食储备都出现赤字,如再战,百姓会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范雎为了阻止白起进攻赵国,一转眼成了关注民生的理论家,把秦国老百姓的凄惨生活状况夸张地描述一下,朝会中的大臣很纳闷,却把秦昭襄王乐坏了,于是命令:本来根据赵国表现,应该灭了他,可为了百姓的福祉,算了,让白起带部队回来休整。秦昭襄王和范雎拿百姓作借口,终于成功解除了白起的威胁。

千里之外的白起正在对将士做“对赵国的最后一战”的动员准备,却接到上级停止攻赵的命令,白起明白是有人在背后拍砖的结果,他感觉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可能过去了,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计,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收拾收拾,打道回国了。心灰意冷之下,向秦昭襄王请了个病假,专心写长平回忆录去了。

世间事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嬴异人的爷爷高兴了,可他丝毫没有顾忌嬴异人的感受。当赵国军士被白起坑杀40万的消息传到邯郸后,嬴异人血压猛高,接连晕过去三次。重度高血压患者嬴异人明白,40万颗人头的账,赵国肯定要记在他头上。

嬴异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生死考验,其实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为国家捐躯无上光荣这点觉悟他还是有的,嬴异人并不害怕死亡,可有神论者嬴异人还是害怕几十万个赵国冤魂把他生吞活剥。为了消除心理紧张情绪,嬴异人毅然决定用特殊方式排解忧愁,大醉之后他又拥着赵姬进了卧房,他认为娱乐是消除紧张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