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国事家事(一)(第3/5页)

“那为何司徒且不尊司徒公之遗命,辅朕左右,造福汉室?”刘协正色问道,“朕比之曹孟德,究竟是何处不如他?”

“实言?”

“实言!”

“那好,”江哲点点头,正色说道,“臣早在洛阳便曾见过陛下一次,当日陛下谈吐、气质,亦是非常人所能及,然而如今,臣却是丝毫看不到陛下往日之气度,每日计较权力得失,敢问陛下,陛下当真有信心平定天下战乱?”

“朕自是……”说了半截,望着江哲凝望着的眼神,刘协顿感压力颇大,犹豫说道,“平心而论,治国之道,朕自是熟习,对于征战,倒是……”

“那为何陛下乃将孟德视为仇敌?”江哲摇头说道,“臣久与孟德为友,对于他之脾性,自是心中甚晓,他平生之志,便是匡扶汉室,平定天下,陛下某非忘却了,当日诸侯止步洛阳之时,董氏余孽逃窜西凉之际,乃是何人率兵前去围剿?”

“……”刘协几次张口欲言,随即却又默然。

“陛下之心,乃在皇族汉室;孟德之志,却在天下百姓,是故,臣愿辅之,略尽绵薄之力……”

“原来如此,”刘协点点头,喃喃说道,“乃因朕太重权势,才得此报应么?”

“报应之说,臣向来不信!乃是陛下尚且年幼,还不甚明了何为大局,敢问陛下,皇室与天下百姓,孰轻孰重?”

“……”望着江哲,刘协欲言又止,待半刻之后,他深深吸了几口气,沉声说道,“在朕心中,自是大汉社稷为重,皇室基业为重,敢问司徒,朕身为天子,错了么?”

“陛下无错,”江哲淡笑着起身,哂笑说道,“然孟德与臣亦是无错,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盖因我等志向不同,是故落到如今局面,若是陛下与孟德和解,何愁天下不定?唉,陛下且好生歇息,臣告退!”

“司徒慢走……”刘协一声叹息,他自是明白,自己已是不可能再收服此人,心中颇为遗憾,但是遗憾之余,他却是在深思:自己与大将军曹孟德之间,是否真是如江哲所说,乃是因不必要的夺权而渐渐疏远……

待江哲离了殿堂,不曾走远,便望见曹操颇为休闲得坐在庭院中的石凳上。

望见江哲来,曹操自然起身伸了伸筋骨,哂笑说道,“殿中那位欲留守义吃饭?何以如此之久,从不见他与操聊得这般久……”

“呵呵,”江哲轻笑一声,与曹操并排离开皇宫,途中自是将殿中情景如数告之,就连烧了玉带也不欲掩瞒。

“守义确是仁善,然此子岂分好歹?”曹操冷笑说道,“我曹孟德对大汉自思并无丝毫亏待之处,然此子如何对操?我心甚寒!罢了,我等且回府……”说着,曹操忽然想起一事,狡黠说道,“守义还不曾归府吧……”

“孟德问得甚是荒谬,哲与你一同到的此处,何来空闲归府?”江哲一头雾水地说道。

“嘿嘿,如此甚好,”曹操笑着拍拍江哲肩膀,嬉笑说道,“今日操且去你府上喝酒……”

“为……为何?”

“天机不可泄露!”曹操的神情甚是玩味。

不说江哲与曹操且归司徒江府,我等且来说董承!

被江哲出言一吓,董承几乎是一路急奔归了自家府邸书房,对里面的一人急声说道,“大事不妙!”

只见书房中的那人转过身来,正是司马懿,当初曹操撤换禁卫,软禁天子之际,司马懿便来到了董承府上,反正董承因是国戚身份,家中藏书自是不少,司马懿自是乐得在此。

“国丈何以如此慌张?”望着惊得满头冷汗的董承,司马懿心中甚是不屑,望着书本淡淡说道,“可否言与在下?”

“仲达,”董承转到司马懿面前,惊声说道,“陛下赐予的诏书,被江哲夺去了!”

“啪!”司马懿猛得合上书本,疑惑问道,“什么诏书?”

“乃是陛下亲笔写的诏书!”董承说了一句,随即便将事情经过如数说出。

“你等欲寻死耶?”司马懿冷笑说道,“如此浅薄之策,在下不信大将军不曾发觉,国丈当是要庆幸,庆幸司徒江守义乃取了此诏书去,如此一来国丈的性命倒是保住了……”

“为何?”董承哑然问道。

轻轻翻了一页书,司马懿淡淡说道,“依在下之见,当时大将军不曾说破,乃是欲放任国丈施为,听闻‘欲要取之、必先予之’,待得国丈召集同僚之际,大将军再发兵一网打尽,岂不是更妙?”

“如此说来,江守义反倒救了老夫一命?”董承颇为愕然。

淡淡瞥了一眼董承,司马懿哂笑说道,“国丈莫要掉以轻心,依在下之见,大将军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在下乃奉劝国丈一句,好生待在府内,当保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