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歧(第2/2页)

首先,他针对高句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调研,这个问题他找到了已经退休在家的宜州刺史郑元壽,因为郑元壽曾经跟随隋炀帝杨广讨伐过高句丽,相比较而言比较熟悉高句丽的情况。

郑元壽根据自己的经验,向李世民提了两点忠告:

1、辽东地处偏远,粮食运送相当困难。

2、高句丽擅长防守城市,不可能速战速决。

郑元壽虽然没有明确反对李世民远征辽东,但从他提的忠告来看,郑元壽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隋朝在辽东的惨败,他有着切肤之痛,所以他不希望李世民重蹈杨广的覆辙。

可是,李世民并没有听进郑元壽的话,就像在朝堂上对朝臣信心百倍时的样子一样,他只告诉了郑元壽一句话:现在的大唐不同于隋朝,你就等着听好消息吧。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郑元壽的这两点忠告都应验了,唐朝和隋朝的结果相差并不远。

其次,为了确保本次作战万无一失,李世民决定在自己统帅兵马出征之前,让先头部队先来个“前排进攻”。

贞观十八年(644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李世民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沧海道行军总管,中郎将常何为副总管率领江淮、岭南、三峡等地区的水军四万,战船五百艘,并在长安、洛阳地区招募士卒三千余人,出莱州横渡黄海,直插高句丽首都平壤。

同时诏命兵部尚书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为副总管,率领步兵六万人以及早就投降唐朝的兰州、河州的突厥骑兵,共计八万人向辽东进发。

而且为了保险起见,他还诏命奚、契丹、新罗、百济等属国,分道进击高句丽,从而形成一张网,牢牢的罩住高句丽。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李世民这次远征高句丽的策略和当年的杨广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水陆并进,形成前后包围的态势,让高句丽首尾不能兼顾。

坦白的讲,进攻高句丽没有比这种战术更加对头的了,但是为什么杨广会惨败呢?

答案只有一个:战术是战争的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全部。

李世民是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这个道理我想信他一定明白,只是此时的他实在太想证明自己,以至于认为只有战术对头就可以大获全胜。

殷鉴不远,就在去年!隋败之痛,犹在眼前!

只是李世民的眼睛现在已经被那虚无缥缈的“胜利”二字所遮掩。

两只拳头已经狠狠的击向了对方,他坚信依靠“前排进攻“的威力,可以严重削弱高句丽的抵抗力,而等到自己出征的时候,前面将是一片坦途。

李世民笑了,笑的以至于有些高傲!

杨广,你在辽东的惨败,我会为你找回来。

这不是为你,而是为了这个国家的荣誉,更是为了魂断辽东的数万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