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徵(第2/2页)

李世民:“朕和文彦博说完,也觉得有些不妥,爱卿不要介意,以后还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啊!”

魏徵:“臣明白!臣已将自己交给了整个国家,今后一定会直言不讳,绝不隐瞒,但愿陛下让臣做个良臣,而不仅仅是做忠臣!”

“哦?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区别吗?

“有区别!所谓良臣,不仅仅使自己博得一个好名声,还要使君主博得好名声。而忠臣仅仅是自己博得美名,历史上的比干是忠臣,在历史上他的行为留下了美名,但却使君主落下骂名,而且最终页没能挽救国家,这样的臣子我魏徵坚决不做。”

千百年来,关于如何做臣子的问题,魏徵的分析堪称经典,仔细品味魏徵的话,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话具有双重含义,那就是要做良臣除了臣子自身的因素之外,君主也是重要的因素。

比干想做良臣,但商纣王不给他机会,所以比干只能是忠臣。

当然,魏徵说出这番话,是源于自身的经历,从效忠李建成,到效忠李世民,魏徵想博得忠臣的美名也不可能了,所以只能用“良臣”的概念来说服李世民。

不过魏徵这番关于“良臣和忠臣”的论述,直到今天为止,仍给人们以深刻的启发,正是凭借着这番论述,使魏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诤臣的代表人物。

魏徵的美名源于自身的努力,更源于贞观时期宽松的政治环境,设想魏徵如果在杨广的手下,恐怕早已经是人头落地。

魏徵的理想与李世民的现实需要可谓是一拍即合,正像我前边所说的,君臣二人的共同协作,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魏徵以其鲜明的个性,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诤臣的新面貌,那就是犯颜直谏,而这也是贞观时代独有的政治风貌,是贞观之治的重要标志。

自古以来,都是君明臣直,任何时代都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