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旅顺失守,大清最强防御体系被轻松突破(第6/8页)

龚照玙是来自安徽的富二代,李鸿章的老乡,他既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也没有参过军,一路靠花银子捐官和老乡提拔。金州失守的当天,龚大人就害怕了,自己坐鱼雷艇跑到了烟台,又从烟台跑到天津,投奔李鸿章。李鸿章见到这位狼狈逃回来的前军主帅,雷霆大怒,一口水也没给他喝,唾沫星子倒是喷了龚照玙一脸:“滚回去!离开旅顺一步即是你死地!”

见到老领导勃然大怒,龚照玙勉强回到他的办公室。不过在他逃离期间,旅顺港内除了房子,其他能搬走的公共财物基本都被他的下属们搬走了,仓库和办公室被洗劫一空,连控制地雷和水雷的电线都被割走,龚照玙真后悔没在电线旁边立块牌子:电线不含铜,偷了不值钱!

日军发动旅顺之战后,龚照玙在办公室里坐等战报,人们发现他握住茶杯的手总是在抖。

当旅顺陆路炮台被攻占的消息传来,龚照玙再也忍不住了,也不管李鸿章骂不骂,带上了海防炮台总兵黄仕林(安徽庐江人)以及白玉山炮台统领卫汝成(安徽合肥人),三个人换了衣服一块跑——都是老乡,路上好有个照应。

来到码头后,黄仕林带着他打好包的家产独自乘船逃了,由于逃得比较急,船在大海上竟然翻了,黄仕林在海中扑腾扑腾喊救命,被路过的轮船救出。上岸后,他被捕,以临阵逃脱之罪被判处斩监候,不过他的家产够多,后来以三万两银子疏通关节,不仅从死牢里放了出来,还成功复出。

而龚照玙与卫汝成两个人挤在同一艘小船上,船小浪大,两人在海上整整漂流了四天终于到达烟台。卫汝成很聪明,知道临阵逃脱是死罪,一上岸就化装成船工潜逃,从此亡命天涯,人间蒸发,大清刑部发出N多通缉令都没将他抓捕归案。而龚照玙又去找李鸿章了,这次李鸿章也无法保他,朝廷同样判处龚照玙斩监候,准备秋后问斩,不过这一“问”就问了六年,直到1900年,趁着北京城里大乱,龚照玙买通刑部大牢的主管,成功脱身。

在三位领导全部出逃后,得到消息的旅顺全城守军扔下武器,四散而逃!正在黄金山脚下准备发起冲锋的乃木希典茫然地看着这一切,他没有预料到胜利会来得如此之快,出征时没有携带国旗,只好以人血在白布上画个太阳,作为临时旗帜升到军港上空。

一天之内,享誉全世界的“铁打的旅顺”就这样全部沦陷了。日军陆军在清国本土获得了一个坚实的根据地,海军获得了一个优良的军港,接下来将发动更大规模的作战。

在这一战中,日军还获得了数不清的战利品,仅大炮一项,从金州、大连湾到旅顺,日军就缴获大炮278门,这个数字是比较枯燥的,但如果我们了解另一个数据就知道它的涵义,日军全军所有的野战炮加起来也不过300门!

对于清军来说,这就像一场故意输的比赛,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前面讲述中我们已经知道,清军在兵力上并不处于劣势(局部兵力过少是指挥调配的问题),在野战工事上更是处于绝对的优势,金州、大连湾、旅顺的工事都修了十几年了,以逸待劳,专门御敌,而日军根本没时间在地上去挖工事。

清军还有一个优势是我们不常想象到的,那就是——单兵武器先进。1870年,日本将在长崎的一座制铁所(炼铁厂)迁往大阪,改为大阪兵工厂,以这个兵工厂为中心,日本在大阪建立了军事工业的基地。虽然大阪兵工厂一开始也是从国外购买武器,但他们从来没有依赖进口:要自主研发。

11年后(1881年),兵工厂研制出了射程5000米的青铜野炮和射程3000米的青铜山炮。与此同时,陆军在进口步枪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设计和改进,研制出了完全国产化的步枪——村田铳(以研发者村田经芳命名)。从这个时候起,国产化的大炮、步枪包括后来的下濑炸药,成为日本陆海两军主要装备的武器。

日军的这些国产化枪炮在杀伤力和性能上都比进口的要差,大炮的性能比清军从德国进口的克虏伯炮要差,步枪跟清国从德国进口的13连发毛瑟枪更不在一个级别上。但是,日军一直在坚持吸收国外的技术,实现国产。直至10年后研制出三八式步枪(产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反而可以出口到清国。

石田千亩,谓之无田;弱军百万,谓之无军。武器不差,天时地利不差,差的只是人以及人和(制度),很明显,清军的失败已经不能单纯地依靠师夷长技和改进武器来解决,因为这种失败越来越趋向于完败,随着战事的进行,一切都将揭开它的盖子。

而失败是要付出代价的,从第二军登陆的那天开始,在大山岩、乃木希典等将领的直接命令下,一场罕见的大屠杀开始了。旅顺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之前,这是一场震惊世界的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