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立宪改革的起点:慈禧亲自提拔袁世凯(第7/9页)

这正是老袁把慈禧“安排”上火车的原因,体现了老袁同志敢于打破传统的魄力和准确把握局势的“大局观”,更何况他的“细节”也不差,新军不下跪而举枪、军乐队演奏《马赛曲》等等,形式上是新,效果上也丝毫不损慈禧的权威,反而能给人一种别样的威严感。到这里,慈禧算是彻底明白了:让她有能够回到皇宫的基本保障,这是李鸿章给的;而让她能够在回到皇宫之后继续驾驭群臣和这个国家,在洋人那里也说得过去,这是袁世凯给的!

有这样一位能够让领导放心和舒心的下属,慈禧不感激老袁,她感激谁啊?回到皇宫后不久,她就把袁世凯由署理直隶总督改为实授,正式转正!

老袁并没有因为领导离开直隶而中止他的“送温暖工程”,他也坐上了那趟火车,一路亲自护送慈禧回宫,总算是弥补了之前“未能追随、警跸”的遗憾。来到皇宫之后,老袁同志仔细检查了皇宫,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皇宫很破烂,很多地方都被八国联军损坏了,领导出了一趟长途差回来,连住都住不舒坦,怎么办?

有位名人说过,这个世界上的女人都喜欢不易长久保存的礼物,这意味着你还要再送,但只有一样礼物是例外的,那就是石头,石头的升级版是钻石,而石头的加工版就是宅子。老袁啊,你有本事送太后另一座皇宫吧!

老袁没这个本事,不过送不了皇宫,有一件事情是可以办到的,那就是对皇宫进行装修。

这件事情落实的难度是装修用的银子。逃亡归来,朝廷是没银子的,内务府也没银子,直隶总督衙门更没银子的,但老袁很清楚,朝廷和官府都没银子,并不代表官员们没银子,银子就在他们的手里。

考虑良久,老袁决定还是先礼后兵,他把直隶的中高级官员都找出来开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告诉了他们有关慈禧的住房问题。这个问题很严重,总不能让太后住危房,希望各位能够奉献一点银子出来,支援一下国家搞建设,本督保证将来归还。

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参加了上次的迎驾,当时他们哭得很伤心,现在——他们真哭了。

大人啊,我们也很穷啊,您也是知道的,近年家当货物的银钱啥都涨,就是朝廷的俸禄没见涨……

说完,这些直隶官员一脸无辜地望着这位袁总督,那意思就是明摆着:要银子没有,要命您也拿不去,想摘掉我们的顶戴您还得请示朝廷,您看着办吧。

老袁一言不发地走出去了。没过几天,他又回来了,重新把这些人叫在一起开会。这次,他还是那么客气,他痛心疾首地告诉大家:各位大人啊,天津的那些票号掌柜(银行老板)实在是太可恶了啊,他们竟然告知诸位在票号里都有巨额存银。各位知道,自朝廷新政以来,整顿吏治、查贪反腐也是我们的工作重心,此事事关诸位官声廉洁和前途,本督不得不派人去查验,查验结果证实所言不虚。但本督绝不敢相信那些存银就是诸位大人的,一定是某些不良掌柜冒用了诸位的名义作为户头,以吸引更多的存银,为了惩戒奸商和整顿市场秩序,本督已经下令把那些有冒名之嫌的存银全部封存了,众位大人看这样处理如何啊?

话音刚落,有人当场一口气上不来,袁世凯说得对,在这个非常时刻,反腐的高压线是不能碰的。大家只好强忍着内心的疼痛,连声说道:“大人您封存得对!封存得对!我们可以保证,那些存银绝不是下官的,绝不是下官的!”

“真的不是吗?”袁世凯很关切地问。

“不是的啊,大人!您看那像是我们的吗?我们一脸菜色……”有人站起来,拍着胸脯表示。

“那好,我们就把封存银两全部充公,上缴国库!”

装修银两的问题解决了,对于老袁来说,这下他连还都不用还了。不过从此之后,大清官员们都知道把银两存在票号里是不太安全的,票号也归朝廷管,他们想什么时候拿走就能什么时候拿走,还是要把它们存在朝廷管不到的票号里,比如国外的汇丰银行什么的。

装修开始动工后,袁世凯也回到了天津直隶总督衙门上班,毕竟还有一大堆事等着他。但老袁也并没有因为离开了京城而忘记了皇宫里的慈禧,而是把“送温暖工程”坚持下去,坚持把太后照顾得无微不至。老袁派人在京城西郊民巷附近开了一家名叫“临记”的洋行,表面上,这只是一家外贸商店,实际上却是老袁的秘密驻京办。洋行里会时不时到一批外贸潮流产品,比如巴黎香水、瑞士钟表、伦敦八音盒等等,然后和内务府联系一下,问问太后对这些玩意儿感不感兴趣,如果感兴趣,马上就会有人送到宫里。等到慈禧过生日时,老袁甚至还从香港进口了一辆小汽车,亲自送到宫里,它十分先进,最高时速可达19公里。慈禧第一次见到这玩意儿,连忙问:你这又是玩的什么名堂?据说老袁灵机一动,用“会跑的轿子”来打比喻,说它是轿子改装的车,名曰轿车,从此“小轿车”这个称呼就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