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肉挡机枪!乃木希典惨烈攻下203高地和旅顺(第7/12页)

这是个看上去很合理的要求,但儿玉源太郎又不得不铁起心拒绝。

大阪宝贝巨大的杀伤范围决定了弹着点很难修正,如果要因为怕误伤自己人而修正,那只有一个结果——修正到203高地范围之外去了,这个命令只会让炮兵茫然无措,最后造成的结果一定是不得不停止炮击,这是在炮火覆盖中不能修正弹着点的首要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在到达战场之后,即便是对出发前和大山岩一起制订的炮火覆盖计划,儿玉源太郎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大山岩和儿玉源太郎的原计划是以炮火覆盖来击败俄军,最终占领203高地,而在亲自到达战场后,儿玉源太郎明白了,面对康得拉钦科的指挥和如此强大完备的工事,203高地不是人能够攻上山顶的,准确地说不是一群手持步枪的人能够攻上去的,除非第三军拥有可以完全终结俄军这些压倒性优势的新式武器(战斗机)。而第三军又必须攻上山顶,那就只能如当初奥保巩盘算的那样:在不可能战胜俄军的情况下,迫使俄军主动放弃203高地!

这是一个看起来荒诞不经的想法,但只要在短时间内猛烈消耗俄军守军以及预备队,就并非没有可能。在康得拉钦科的指挥下,俄军确实十分骁勇善战,在这一点上绝对不输给第三军。但除了康得拉钦科,他们总还有领导,总还有坐镇旅顺城中的大批高级军官以及官僚,预备队的大量消耗,一定会给予这些军官和官僚强烈的精神震撼,让他们担心会危及到他们自己的安全,会逐渐摧毁他们的意志,士兵们顶得住,军官们不一定顶得住,前方坚强,后方不一定坚强,等后方出现恐慌和意志动摇之时,就是儿玉源太郎的机会!

那么消耗俄军就只有在第三军的步兵发起突击的同时,对203高地进行连续不断的高密度炮击,而不能因为怕误伤到自己人而小心翼翼地选择性发炮,小心翼翼地修正弹着点。可以这样说,只有炮击到日军,才有可能炮击到俄军,要消耗俄军,就必然会消耗日军,这个代价是必须付出的,两军最终就是拼意志、拼消耗、拼牺牲,就是拼“炮灰”的多少!由于俄军拥有绝对优势而日军绝不放弃,203高地之战的最后,将不再是士兵与士兵之战,而是两军高级干部之战,简单来说,就是日军高级干部告诉俄军高级干部:我们要在这里拼命,你们奉陪不奉陪?如果奉陪,好,那么大家都押上筹码,直到我们自己成为筹码,直到大家都没有筹码;如果不奉陪,那么你们弃守。

对于攻下203高地来说,这才是最后的一招,才是最后可能的手段,但也是最厉害的一招,它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同归于尽。原来战场上最厉害的,不是大阪宝贝,不是马克沁重机枪,不是包抄迂回,不是堡垒战术,不是正攻法,而是同归于尽!是包括高级干部在内的同归于尽!所谓背水列阵,破釜沉舟,所有能起死回生的战术,都不过是同归于尽的具体运用版本。

儿玉源太郎不仅要拒绝修正弹着点的请求,他更加清楚,首先要成为日军炮灰的,就是第三军的最后一支主力、也曾经是日本家底的第七师团。继第一师团之后,这支来自北海道的子弟兵也将被打残,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还很年轻,只有十几岁二十岁的年纪,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上战场,正抱着报效祖国、为祖国献身的信念,可是他们可曾想到,自己竟然会以这种方式为祖国献身?

在他们从日本出发时,睦仁曾经在皇宫特意写下一首和歌(相对于汉诗的日本诗,更方便于吟唱),为他们送行:

男儿意志刚,

纷纷踊跃上战场,

国事应共当!

留下庭院寂无声,

可怜孤老耕作忙。

现在看起来,这首和歌将成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记忆了。

必须下达命令了,一年多以后,儿玉源太郎死于突发性的脑出血,死相很难看,可是这一刻的他有着坚强的意志和表情,他对着在场军官和参谋吼道:

“炮火覆盖!无差别炮火覆盖!”

日军惨烈攻下旅顺

12月2日,第三军对203高地的炮火轰炸重新开始,在连续3天的狂轰滥炸之后,以无差别炮火覆盖为“掩护”,全军强行突击再次发起!所有还剩最后一口气的人,还能跑得动的人都集结在出发阵地,然后分别从203高地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同时往上冲,头顶是本军和俄军的炮弹,前面是俄军马克沁重机枪,后面还有日军督战的哈奇开斯重机枪,前进是死,后退是死,站着更是等死。他们都红着双眼,埋头向前,踩着层层的尸体继续手脚并用地往上爬。他们都已经不再是人,而是机器,只有一个程序:爬上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