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日之内数倍于甲午战争总伤亡:日军陷入生死局(第6/7页)

这就是奥保巩先生要面对的情况,此时他心底的那个谜团也最终揭开了,原来俄军一直尽量避免和日军拼刺刀。不断撤退,并不是他们害怕,而是他们不需要。他们不需要“珍惜”南山这样强大的工事,因为在旅顺,有的是比南山还强大的工事,它们并不是一座,而是有几十座,漫山遍野都是“南山”!难怪当时世界公认的军事观点认为:即使是欧洲最强陆军,以绝对优势的三倍之兵,也无法在两三年内攻下旅顺要塞,除非俄军内部发生混乱。

而日军万万没有想到,在接下来长达半年的时间内,与俄军近距离拼刺刀,竟然是他们的一种奢望。

睦仁及时调整战略,乃木希典临危出征

皇宫大本营里,睦仁的脸色十分凝重,皱着的眉头很久都没有舒展开,他接到了来自奥保巩的战报,报告日军已经攻下了金州。然而睦仁并没有高兴,他的第一反应是命令侍从武官再向奥保巩求证一下:战报上的阵亡人数是不是多写了一个零?

奥保巩的战报上写着:此战,伤亡共计4200余人,英勇战死者3000人。

睦仁的惊讶是有原因的,根据日军的统计,十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如果不包括在台湾的战斗,日军总阵亡人数为1132人,也就是说,奥保巩在一天之内就损失掉了3倍于当年甲午战争9个月的总损失兵力!而这仅仅只是攻占一座山头,更何况根据战报显示,第二军并没有完整地攻下南山,一切的现象都表明是俄军无心恋战、主动撤退!

所以睦仁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对比甲午战争,他认为阵亡人数应该是300,然而,不仅这个数字是准确的,就连另外一个数字也证明了残酷的事实:金州之战和整个甲午战争的炮弹消耗量大致相当。

睦仁脸色已经难看到没法看了,看来战斗要比事先预计的艰难很多倍,必须对原有的战略和兵力部署进行调整——不是微调,而是彻底调整。

原先速战速决的战略在基本意图上是没有问题的,但金州之战已经让人意识到,即使按照原计划把三个军都投入旅顺,旅顺也不一定能够在短时间内攻下来,如此就会陷入对日本最不利的持久战的泥潭,从而反过来破坏速战意图,新的战略正是要围绕这个意图进行调整。

首先,在整个满洲战争中只投入三个军看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原计划上再增加一个军,以这个军的兵力围住旅顺,其他三个军作为主力北上奉天与俄军主力决战,与俄军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兵抢时间。此时,旅顺已经处于日军主力的后方,为了保障主力后路安全,围困旅顺的这个军必须首先保证一直使旅顺成为孤城,切断旅顺俄军的去路,不放一个俄军走出旅顺,然后寻找战机迅速攻下旅顺,增援奉天一带的主力战场。

这个战略实际上比原来的战略更加冒险,也更加艰难,之前之所以没有计划派出第四军,只是因为四个军已经接近日本派兵的极限了,现在不得已倾巢而出,又不得已而分兵。这是没有办法的,俄军越强,就反过来促使日军在战术上必须越机动,越快,截断俄军通过铁路增兵的时间,而对于睦仁和大本营来说,只增派兵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改变一个能与它们匹配的方面——指挥。

开战以来,日军一直是以大本营在后方遥控指挥各军,这也是甲午战争时期的做法。现在,必须改变这种局面,将开赴满洲的四个军编为一个集团,派出将领,以便就在战地对四个军统一指挥!

于是,日军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方面军——满洲军成立了,它所辖四个军,由原参谋本部参谋次长儿玉源太郎担任满洲军总参谋长,甲午战争时期第二军司令长官大山岩担任满洲军总司令,他们将亲率其中的三个军先去围攻奉天。

而接下来,比决定满洲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人选更重要的,就是决定由哪一个军去围攻旅顺,由谁去指挥,围攻旅顺已经成为了满洲战场关键中的关键,尽管十分艰难,但还是越早攻克旅顺越好,奉天的大山岩还盼着这位将领早日去增援。

睦仁和大本营决定,让奥保巩和他的第二军去奉天,选派另外一个人率领第三军围攻旅顺要塞。

他就是乃木希典。

在十年前的甲午战争中,日军有两位中层将领全程参加了从朝鲜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再到台湾的战斗,一个是海军中的东乡平八郎,另外一个,就是陆军中的乃木希典。

乃木希典出生于下级武士之家,武士的儿子自然从小也是被当作武士来培养的。有年冬天,年纪还很小的乃木希典在他父亲面前不经意地说了声:“好冷!”

“你过来,我给你暖和暖和。”他的父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