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八国联军在京津的暴行(第3/6页)

北京城里已经没有一个官府衙门在运转。其实这也并不奇怪,连皇宫里都停工了,很多大臣也早已逃出了北京,即使开工,估计也找不到人来做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大臣都逃跑了,还有另外的一批大臣,他们没有逃,也没有躲,而是安静地留在家里,他们做出了一个相同的、令人吃惊的选择。

1899年秋,一位古董商人携带他从河南安阳收购的一些龟甲和兽骨来到京城,这些东西在安阳当地被称作“龙骨”,百姓们从地里挖出来后,发现可以用作药材,一直把它们捣碎了吃掉。而古董商人发觉这些“龙骨”实在有些特别,因为它们上面还似乎刻着许多看不懂的符号,于是他找到了朝中的大臣王懿荣,向他求教。

王懿荣对这些东西也十分感兴趣,在昏暗的书房里,他一头钻进故纸堆中,遍翻各种史料典籍,经过反复推敲、鉴别、验证,终于解开了“龙骨”上神秘符号的秘密。原来那些安阳人吃掉的,竟然是3000多年的历史!这些神秘符号代表的,是汉字的源流,是能够证明“商”这个朝代在历史中是确实存在过的实物,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确证!

1899年的灵光一现,甲骨文横空出世,一片甲骨惊天下!

王懿荣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有“好古成魔”的称号。在发现甲骨文之前,他撰写的金石方面的著作已经多达30多部,甲骨文的发现虽然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却是和他潜心金石、刻苦钻研是无法分开的。

而好古的王懿荣在现实中的仕途却一直不怎么如意,36岁中进士之后,他曾三进翰林院、三入国子监这些“闲散衙门”,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王懿荣曾回山东老家办团练,然而成效并不大。

1900年6月17日,在第二次御前会议之后,慈禧想起了王懿荣,任命他为京师团练大臣,继续办团练,此时北京已经到处有了“义和团”,简直没人会把办团练当作一件正经事。而王懿荣尽管无钱无人,每天都要来到宣武门外琉璃厂的团练局,多方奔走,想为朝廷再增添一支抵抗洋人的队伍。

8月14日,北京城破,这天是王懿荣最后一次来到团练局上班。15日清晨,在得知太后和皇上已经逃出北京后,他在家中投井自杀——“吾身渥受国恩,又膺备卫之责,今城破,义不可苟生。”

在王懿荣的身后,更多的人殉国:

怡亲王爱新觉罗・溥静一家百余口自焚;

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晋祺一家数十口服毒自杀;

承恩公崇绮一家百余口自焚,70多岁的崇绮本来已经逃到保定,听到这个消息后自杀;

大学士徐桐一家16口同时上吊自杀;

……

这就是另外的这些大臣们的故事,他们没有逃跑,而是自杀殉国。据有关史料统计,仅仅在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后,自杀的王爷、大小官员以及他们的家属将近1800人!在1900年之战中,大清或战死、或自杀的官员有很多,但主动投降的文臣和武将确实不多。

然而,虽然他们的行为确实是令人尊敬的,但我说的是关于另外一种主题的故事。

他们中的很多人,特别是那些我没有在这里一一写出名字的普通小官们,都是如王懿荣那样才华横溢的人,他们有的精于音律,有的工于绘画,大多有一门特殊的技艺。但是,他们也都如王懿荣那样,把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身于他们并不喜欢更不擅长的官场,他们的才华被湮没了,才气被磨去了,如果他们能够果断地放弃仕途,专心致志地投身于他们真正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中去,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们会找到更加好的谋生手段,有更加充实的生活,更加完善的人生的意义。

很遗憾,他们没有。为什么千百年来,所有的人,不管性情如何,禀赋如何,都要一头扎进四书五经、八股文,然后开始漫漫赶考之路?

因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里的“读书”不是真正获得知识、收获智慧、加深技艺、陶冶情操,只是科考的一个途径,而科考又是做官的途径,所以不如说是“唯有做官高”。

为什么千百年来,几乎无人放弃官场生涯而真正成就自己的爱好与特长?

因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有做官,只有做大官,才是真正的成功,光宗耀祖、衣锦还乡。

相信大家已经发现了,我说的是关于另外一种的“选择”——个人的选择。只有先做好个人的选择,才能在关键时候做好对国家、对民族的选择;只有人人独立,国家才能独立;只有先求个人强大,国家才能强大;只有先有条件去实现个人之梦,才有可能去实现国家之梦。

让我们再一次向王懿荣和这些自杀殉国的官员致敬吧,虽然他们并没有挡住八国联军的脚步,但他们的这种气节也在激励着另外一群人,一群能够真正阻截八国联军的人,他们已经来到了新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