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强拆血案:武术大师赵三多自创义和拳会(第7/8页)

尽管这样的维权的“正当性”更多地存在于百姓们固有的观念中,尽管这样的维权其实带有很多的乡土观念而和“现代契约精神”不符,但是,义和拳产生的本质是上告无门,寻求帮助无路,而民教互仇。他们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洋人的教会可以为教民做主,而大清的官府却反而不能为他们做主?

无论是六大冤、八大讼,还是十八魁与赵三多,他们都是大清乡村中随处可见的非常普通的人,他们并没有三头六臂,也不是天生的坏蛋或者好人。如果不是诉冤无门,他们是很难自发组织起来的,他们只是比较老实和非常现实的人。当他们发现在这块土地上如何有惊无险地生活,实在是一件很需要技术的事时,他们时刻担心的就是失去自己仅有的利益。他们的头脑中其实并没有过多的“义和”的观念,只是出于本能和现实的考量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乡村的工作之所以难做,就是因为利益太纠结,而乡村的工作之所以做不好,就是因为百姓们利益的诉求往往被漠视。

在赵三多启用“义和拳”的名号并准备再次行动的同时,张汝梅指示东昌知府洪用舟,要将梨园屯的动乱消灭在萌芽阶段。洪用舟找到了赵三多,知府大人要亲自做赵三多的思想工作。

绝境中的赵三多亮出“扶清灭洋”!

洪用舟告诉赵三多:你也算是在地方上有名望的人,为何要跟着十八魁做“匪”呢,只要你解散义和拳队伍,不再聚众闹事,我就可以把你和被通缉的十八魁区别对待,并且赐你一块官匾,挂在你家的门前,保证你一家老小的安全和荣誉。

而十八魁以及其他激进派的弟子一直在鼓动着赵三多,甚至威胁着赵三多:干吧!师傅,官方的话是不能信的,不蒸馒头争口气啊,干吧!

这一时期的赵三多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他左右为难,走投无路,优柔难决,似乎往哪一个方向走都有道理,也都有风险。史料记载,赵三多甚至还联系过教会,主动表示皈依教会,自己去入教了事。

而接下来的事情是赵三多没有料到的:义和拳的队伍里混进了著名的“反清分子”姚文起等一干人,他们和激进的十八魁一起,正在积极策划将义和拳队伍拉向“反清复明”的境地!

1898年10月(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姚文起等人伙同十八魁绑架了赵三多一家老小(有的史料记载他们还烧了赵家的房子),逼迫正在犹豫不决的赵三多不要解散义和拳,亮旗起事!

赵三多不得不同意了,但“反清”要落得个千刀万剐、株连九族的下场,这是打死他他也不会干的。赵三多能够同意的只是继续反教反洋,为十八魁争回土地,现在赵三多必须为他的反教反洋但不反清打出一个响亮的口号。

和“义和拳”的名号一样,这个口号也是现成的。

在1898年四川地区的反教活动中,余栋臣领导的反教队伍打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这个口号几乎流传了大半个清国,赵三多也可以为他的队伍打出这个口号!

在梨园屯西北十里左右的蒋家庄马场,赵三多率领他的几千弟子聚集在此,当时的一位法国传教士(中文名赵席珍)正好路过此地,他在日记中记录到:所有人的手里都拿着棍棒或者刀枪,穿着锃亮的马靴。赵三多宣布:我们义和拳只灭洋人,不反朝廷,只要朝廷不站到洋人一边,义和拳决不与之对抗!(“但戮洋人,非叛国家!”)

赵三多的身后,飘扬着一面镶有黑边的黄色大旗,黄色正是朝廷黄龙旗的颜色,赵三多用这个行动表明了他所言非虚(历史上如果要起义,旗子的颜色必定是当时朝廷常用色的反色),旗子上绣的正是从余栋臣队伍的口号中演化而来的四个大字:

“扶清灭洋”!

这个著名的口号出现了。当然,它的版本也有可能是“助清灭洋”“顺清灭洋”“兴清灭洋”“保清灭洋”等,现场是由法国人用法语记载下来的,再回译成中文必然有多个版本。这些意思差不多的口号,当时在各地也都被打出过,而“扶清灭洋”是最响亮最著名的,我们这里采用这个口号。

旗子亮出来了,但赵三多他们其实不过是为了争块地,至少从现在来看,它和“扶清灭洋”实在扯不上多少关系。而为自己的行动想一个宏大的口号,一个重大的名头,这也一直是基层老百姓们的智慧。他们为什么不直说:我就是为了那一亩三分地?当然不能这么说的,为了你那点地,不说官老爷不理你,其他人也不会理你,你那“一亩三分地”算什么?大家都有很多大事要忙。

在百姓们看来,名头越大是越好的,越大越能引起“上面”的重视。梨园屯的三亩土地之争就这样和“扶清灭洋”联系到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