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下一站太子(第5/6页)

每每念及于此,武则天的心总会不由得跌入万丈冰窟。如果自己是一个男儿,那又将会是另外一番现实图景。她不由得怨恨自己的女儿之身。女人成就一番事业怎会如此艰难?她想,如果要延续武氏王朝的政治血脉,最为有效的方式,莫过于从武氏的血统中,选出最适合的接班人,册立为皇嗣。

武承嗣第一次冲击太子之位,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并不甘心,想着早晚有一天还会卷土重来。朝中持反对意见的并不只有岑长倩、格辅元、欧阳通三个人,但因为他们身居相位,地位显赫,才让武承嗣等人感到惶恐不安。有人拒绝在上表中署名,给上表活动造成了巨大的阻力,尤其是拒绝的人中有宰相之类的高层人物。

从这件事上,武承嗣得出了这样一个政治经验:处于囚禁状态的李旦已经无力反抗来自外界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之下,武则天更应该倾向于由武姓族人来承继她的皇位。对于武承嗣而言,影响他上位的最大阻力还是来自于那些在心里依然忠于李唐的旧臣们。要除去这些碍事的朝臣,最好的帮手就是那些敲骨吸髓不眨眼的酷吏。

关于皇嗣问题,武则天一直犹豫不决,对于平日处理事务迅速、果断的她来说,真是少有的现象。武则天即位之初,也曾经考虑过皇嗣的问题,却没有想到一旦面对这个问题,会有那么大的困难和阻力。在此之前,她只是步步为营,不择手段只是为了实现那曾经高不可攀的目标。

而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对于武则天来说,是她执政以来遇到的最大考验。

皇嗣问题成了帝国政治的风向标,武则天能够从朝中官员带有倾向性的言语里,窥知他们内心的秘密。

武则天看得出来,这次宰相被迫害事件,完全是武承嗣和来俊臣一手策划的。由此可以知道,武承嗣想要继承皇位的野心有多么强烈,而官员们舍命保护皇嗣李旦的决心又有多么坚定,他们对于“匡复李唐”这件事,抱有多么大的期望。

正是因为看出了这一点,武则天没做过多的犹豫就批准了来俊臣逮捕岑长倩等人的奏文。岑长倩是为数不多的几位赐武姓的宠臣之一,要把他拉下马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是人就有弱项,是弱项就有可能会被你的对手攻破,这是无法避免的。

恐怖政策应该结束,因为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将李唐皇室的反抗镇压下去,为武周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石。但是恐怖政治不可能立即停止。既然恐怖政治已经开始有扩大化的倾向,那么,在扩大化所带来的恶果还没有完全彰显出来之前,它就不可能结束。

当然,恐怖政治之所以能够继续向前发展,是因为下层社会的愿望。庶族中有许多人已经卷入了这场恐怖政治的旋涡之中,参加到告密者的行列里,但他们在政治与经济上的诉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他们还需要继续推动恐怖政治。而来俊臣便是这些人的代表。

武承嗣和酷吏来俊臣经过一番合计,以吐蕃犯边为名,推荐岑长倩出征吐蕃,将他暂时调离京都。岑长倩率军前脚刚离开洛阳,来俊臣就随后下手,逮捕了岑长倩的长子——灵原。

酷吏,不要以为酷吏都是像侯思止那样没有文化的粗人。来俊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不光是心理学大师,还是行为艺术学的大师。他能随时把握武则天的心理,同时又能利用严刑峻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岑长倩是武则天的宠臣,如果要扳倒他,只有在一种前提条件下,那就是触及大周朝皇权的底线。底线何在?就在来俊臣上奏的那句话里——复辟李唐。

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潜在的敌人。御座上的武则天再一次抽出血刃,快刀出鞘时那种决然的声音,让她产生一种安全感。多年以来,她已经习惯了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快且有效。

当来俊臣的捕吏在洛阳城门外挡住岑长倩的马时,他终于明白过来,绝望和求生的本能使他狂叫起来,滚开!让我去见圣神皇帝。

看着咆哮的岑长倩,来俊臣发出了数声冷笑。他说:“我就是奉了圣神皇帝的敕命来抓你的,你一心叛变大周要匡复唐朝,居然还有脸去见皇帝陛下?”

武周开国以来的第一代宠臣岑长倩就这样锒铛入狱了。当朝宰相,手握重兵的武威道大总管,赐姓武氏……这一顶顶高帽子都抵不过一顶谋反的大帽子。前者能够送你上青云,而后者又会让你跌入地狱,万劫不复。

当时,地官尚书格辅元和中书舍人欧阳通刚刚锒铛入狱,皇家大狱的狱卒们又看见奉命西征吐蕃的岑长倩被押进了密室。

密室之中,岑长倩不知怎么吐掉了封口的木塞子,他的怒骂之声响彻大狱幽闭的空间。“武承嗣算什么东西?!他要是做了皇嗣真是我朝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