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废后,一场充满阴谋的权力角逐(第2/3页)

武昭仪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她在宫里的靠山只有高宗皇帝一人。这时的唐高宗李治还没有强大到一个皇帝应该达到的程度。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集团才是真正的强人。

对付强人的办法,不是与强人死磕到底,而是要想办法与其结盟。在人的世界最怕两个字,结盟。武昭仪的结盟只有一个目的,拉拢忠臣,废后立武。

2

我们来分析一下王皇后和武昭仪之间的权力角逐,她们之间谁的胜算更大一点。

王皇后是名门闺秀,出阁则是太子妃,然后又升为皇后。可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平静的水面之下,其实早已暗流涌动。

武昭仪已经完全了解,皇后当初之所以支持高宗将自己接回宫,并不是出于无私的爱心,而是想把她打造为自己手中的一把利剑,用来对付情敌萧淑妃。

对于14岁进宫、始终孤军奋战的武昭仪而言,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如果皇后真的对她宽大仁慈,而又不求回报,她后面的行动或许会有许多犹豫和顾虑。

在外人眼里,武昭仪对王皇后始终恭敬有加。她将自己摆在皇后侍女的位置,如同皇后的手和脚,为她打理着一切。操纵像王皇后这种内心单纯、被孤立了犹不自知的女人,对武昭仪来说并非难事。不过对于王皇后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武昭仪不敢大意。柳氏是个精明且高傲、好权势的女人,她不容其他女人对女儿的后位造成威胁。

武昭仪的内敛低调让王皇后很满意,一度将其视为自己的心腹。可是随着萧淑妃的出局,后宫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武昭仪是个细心体贴的人,经常将金银布帛、衣服、首饰送给身边的宦官和宫女,就连萧淑妃和王皇后身边的人也收到了她的好处。不仅在物质方面,她对接触到的人都非常客气。

宦官和宫女私下已经在议论,武昭仪宁肯自己穿着朴素的衣服,而把贵重的物品都分给下人,她待人又那么和气……武昭仪的声望就这样从基层建立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宫里再也听不到有人说她的坏话了。

和那些重门第的上层人物不同,下层的宫女和宦官对于王皇后和武昭仪的评价也是完全不同的。宫女和宦官认为,王皇后虽然不坏,但也说不上哪里好,与他们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别人无法给出准确评价的人,是个模糊的人。之所以模糊,是因为她对身边人的漠然,这种漠然让别人无法走近,无法走进也就无法知晓其内心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

武昭仪就不同了,她原本做的五品才人便是半宫妃半侍女的角色,之后更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侍女,起点低,每个台阶都是向上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良好的人缘为她后来的夺位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天子虽然换了,宦官和宫婢们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动。

武昭仪的赏赐在为她赢得口碑的同时,也同时在宦官和宫婢中建立起情报网。源源不断的情报资料,让武昭仪足不出户就可以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情况了如指掌。她们受皇宠的次数、对小人的态度及日常生活都在她的掌控之下。

武昭仪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虽然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翠微宫内的钱财也被她千金散尽,但希望也越来越近。只要接近希望,钱财又算得了什么呢?

武则天就像一个散财童子,用大把大把的钱财,曲意交结那些宫婢、太监。宫廷之中,自皇后至宫女内侍,从上到下没有不夸赞她的。婢仆地位虽然很低,但她们在某些关键时刻,却具有扭转事态进程的巨大力量。他们常被人威胁利诱,去说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话,甚至完全相反的话,以适应主子的需要,以达到他们的目的。

亲身经历过家族内部激烈矛盾的武昭仪,自然能够认识到奴婢和仆人的作用。她收买婢仆,又遇上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便是,她的对手王皇后,恰巧是一个对婢仆作用认识不足的人。

王皇后、萧淑妃的弱点,为武昭仪所利用,既然没有上层路线可走,那索性就反其道而行之。武昭仪要编织一个属于自己的情报网,把宫内和王皇后等人的一举一动,都纳入到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做到足不出户,宫中大小事务都能了然于胸。也就是说后宫之中,武昭仪的情报网已经编织得无处不在。

她知道时机已经成熟,她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陷阱布好,让王皇后自己一头扎进去。

武昭仪生完孩子刚刚满月,还躺在床上,每日无所事事的王皇后为了排遣寂寞,每逢皇上不在翠微宫时,就来找武昭仪闲谈。看上去她们现在已成为朋友,她们在一起,时时会有讲不完的话。王皇后喜欢听武昭仪讲长安的市井风情和宫外的世界。武昭仪在深思熟虑中,尽力结交,竭力使自己被信任。